各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思政”的大思政格局,学校决定组织开展第二批校级“课程思政”课程建设项目,具体事宜如下:
一、申报范围
本次项目申报范围为思政课与“专业思政”项目之外的各类课程,主要面向专业教育类课程(包括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类课程(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两类。
二、建设目标和重点内容
(一)建设目标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重点内容
1.专业教育类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2.实践教育类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三、申报条件
1.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应为申报课程的主讲教师,在项目研究中承担实质性工作,且必须已完整讲授两轮次及以上。
2.项目负责人应召集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建设项目并共享项目成果。
3.项目参与人(包括负责人)在表中应按承担项目工作的内容先后排序,一般不少于5人。
四、验收要求
(一)项目组提交的试点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在内容建设上需要符合以下要求,其中,1、2、3项为必选项,其他为可选项,结合专业特性与课程特点来考量:
1.符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各学科门类课程的要求,能够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对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把握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宣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成果,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立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4.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意识、独立精神、对立统一思维,使学生真正懂得辩证思维方式等科学思维方式,认识到学习一门课程就是学会了一种思维方法。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让学生感知奉献,懂得感恩,学生懂得感恩就学会了成长。感恩家人就会多一份温暖,感恩同学就会多一份友谊,感恩社会就多了一份责任。
6.培养学生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保持持续奋斗的激情,保持坚定敏锐的思考。
(二)撰写不少于5-8个典型教学案例;
(三)学年内开展1次以上校内公开课教学。
五、经费支持
项目建设周期为1年(2020年12月—2021年12月),经费为5000元/项。
六、相关要求
1.各学院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要充分重视此项工作,务必认真学习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特色,统筹规划本单位“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建设方案,积极做好相关项目申报与遴选推荐工作。
2.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至少需申报5项,其他专业需申报2-5项,本次立项项目总数为50项。
3.学校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参与项目验收工作。
4.请各学院于2020年11月13日前,将申报书(见附件1)和汇总表(见附件2)的电子版发送至jwk215@126.com,纸介稿一式1份交至教务处教务科(行政楼209室)。联系人:马彦龙 联系电话:86631738
教务处
2020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