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成果示范     政策文件     资源库     下载中心 
1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刘艳萍:中国美术史

22/11/13 23:10:21  点击:[]

  

哈尔滨学院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授课教师:刘艳萍

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案例个数:4


案例1:中国艺术精神特质的探讨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国美术史

授课教师/职称

刘艳萍/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2

授课对象及人数

绘画2020-1,2020-2/48

教学方式

þ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阐明儒释道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使学生掌握中国艺术的特征及独特的观察方法、造型方法与空间意识。

思政育人目标:通过中国艺术精神的探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艺术样式与艺术特征是在什么样的文化观下形成。中国的艺术特征是天人合一、虚实相生、重视传神、具有写意性、强调艺术品与人格关系等,通过这些的深入阐释,使学生懂得中国艺术的独特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案例教学

内容

1. 东西方两大艺术体系

2.“儒、释、道”对艺术的影响

3.中国艺术的特征

4.中国艺术的观察方法、造型方法与空间意识

思政要素

切入点

中国的文化观,中国艺术的独特话语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混合式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问题提出及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新知识点导入10分钟)

  1.你认为中西艺术的区别是什么?

2.你认为导致这种区别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二)课程知识点讲解及学习通选人随堂提问(含教师个人的观点60分钟)

1.东西方两大艺术体系(1)两大艺术体系的特点(2)东西方两大体系产生的根据 2.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特质(1)中国艺术的根:儒、释、道的艺术审美与中国艺术的关系(2)中国艺术的特征。(此部分内容重点介绍中国艺术的独特性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观)    

(三)学习通讨论(10分钟)

     关于中国艺术精神特质的学习体会?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受西方艺术影响很大,而传统的中国艺术受儒释道影响比较大,你对中国艺术观的建立有何想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辨在当代的艺术环境下,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艺术观)    

(四)归纳与小结(7分钟)

     中国艺术的观察方法、造型方法与空间意识。   

(五)布置作业及思考题(3分钟)

提高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认识深度与广度。  

二、取得成效

 

   

                1664770882(1)

            

通过问卷调研可以看出学生们有关儒释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及中国传统艺术的特征方面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授课内容也有效地弘扬了中国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通讨论里,学生们对中国当代艺术观的认识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他们的认识比较客观、冷静、实际,一方面认为传统的文化促发了中国独特的审美体系,一方面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也存在着停滞与僵化的潜在危机,提出在艺术创作领域应该借鉴中西艺术精华,开拓创新的观念。

 

  

三、教学反思

课程思政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转换成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本课程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教学中对于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待提升,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研究教学技术和技巧,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开拓性思维。

 

案例2:秦始皇兵马俑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国美术史

授课教师/职称

刘艳萍/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1/32

授课对象及人数

绘画2020-1,2020-2/48

教学方式

þ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1.  本次课程目标:了解秦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的地点、地位及发现过程,掌握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及工艺发展水平。

思政育人目标:通过秦兵马俑规模、特色、兵器、国外元首评价等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文明在秦时的发展高度,陶塑、色彩科技的发展水平,金属防锈技术的高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

案例教学

内容

1.秦始皇兵马俑的概况及艺术特色

2.  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铜车马

3.  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青铜水禽

4.  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百戏俑

思政要素

切入点

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

教学策略

混合式教学

 

三、案例实施


 

   通过问卷调研及学习通讨论了解到,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了中国文明在秦时的发展高度,秦始皇兵马俑陶塑、色彩科技的发展水平,金属兵器防锈技术的高超。同时绝大部分同学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有同学在学习通讨论中写道:“兵马俑这样气魄宏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兵马俑“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材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三、教学反思

   通过介绍中国秦始皇兵马俑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兵马俑在兵马俑技术制作的难度、兵器的先进制作及防腐技术、在兵马俑制作中在世界领域内首先发明了紫色等,还有外国元首等对兵马俑艺术的认可,激发了学生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增强了文化自信。具体教学中,虽然尽量做到了详细的讲授,希望使同学们内心深处有所触动,但还是有部分同学还未增强文化自信。以后的教学中,将变被动为主动,除了教师课堂深度讲解之外,要让学生也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如让他们对兵马俑的地位、科技水平等进行深度研究,然后再参与课堂讨论。

 

 

 

      案例3:敦煌莫高窟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国美术史

授课教师/职称

刘艳萍/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1/32

授课对象及人数

绘画2020-1,2020-2/48

教学方式

þ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了解佛教的诞生、传播路线及在中国魏晋南北朝大发展的原因,重点掌握敦煌莫高窟的雕塑及壁画艺术成就。

思政育人目标:通过清末敦煌莫高窟的文物被美、英、法、俄等列强通过不公正的手段骗取大量的藏经洞中的文物,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使学认识到民族落后就要遭到欺压、打击和劫夺,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之情,他们必须坚定信仰,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案例教学

内容

1.  佛教的诞生及传入中国的时间

2.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路线

3.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发展的原因

4.  佛教东传路线与石窟寺的开凿

5.  四大石窟简介之敦煌莫高窟

思政要素

切入点

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

教学策略

混合式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问题提出(新知识点导入5分钟)

   佛教创立者、创立时间,佛教思想,佛教传入中国时间

(二)课程新知识点讲解及随堂提问(含教师个人的观点30分钟)

1.佛教美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发展的原因,佛教东传路线与石窟寺的开凿2.甘肃敦煌莫高窟:重点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地点、规模、世界地位、藏经洞文物浩劫(引入此案例激发学生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之情)、雕塑艺术成就与特点、壁画艺术成就与特点

(三)学习通讨论(10分钟)

   敦煌莫高窟文物的损失,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二、取得成效

问卷调研:清末敦煌莫高窟的文物被美、英、法、俄等列强通过不公正的手段骗取大量的藏经洞中的文物,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你情感方面的感受是?你觉得如何做,才能避免中国文化悲剧的再次发生?

                 

 

 

 

 

 

 

 

 

 

 

 

 

 

 

 

 

 

 

 

 

 

 

 

 

 

 

 

 

 

 

 

 

 

 

 

 

 

 

 

 

 

 

 

 

 

 

 

 

 

 

 

 

 

 

 

 

 

 

 


案例4:元代绘画艺术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国美术史

授课教师/职称

刘艳萍/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0.4/32

授课对象及人数

绘画2020-1,2020-2/48

教学方式

þ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了解元代绘画艺术的背景,掌握元代绘画艺术的成就。课中穿插“元代四君子”课程思政案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文化内涵及代表作。

思政育人目标:中国人的艺术品创造强调艺术品与人格的关系,“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四君子题材,寄托着画家对坚韧不拔、傲然不屈、百折不挠、傲霜斗雪精神和品格的赞美与追求,也表达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高贵的气节,作品真善美兼备。通过这类题材的介绍,让学生树立高尚的品德,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

案例教学

内容

1.  关于“梅兰竹菊”四君子简介

2.  

3.  

4.  

5.  

思政要素

切入点

立德树人

教学策略

翻转课堂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本案例是元代绘画艺术章节中穿插的一个学生小组合作课堂报告,采用此种上课形式,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等)

                 

 
  

(本案例小组报告指定题目为“元代四君子”,意图通过梅兰竹菊的文化内涵解读,让同学们了解艺术品与人的高尚品德之间的关系,从而懂得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一)问题提出(新知识点导入3分钟)

“梅兰竹菊”四君子简介及其品质等

 

   

                1664981817(1)

           
 

(二)课程新知识点讲解及随堂提问(含学生个人的观点13分钟)

1.梅的文化内涵、有关诗词、代表作2.兰的文化内涵、有关诗词、代表作3.竹的文化内涵、有关诗词、代表作4.菊的文化内涵、有关诗词、代表作

(三)学生互评(2分钟)

 

   

                3802eb8746a57191c280f64fc8fca46

        

(四)教师总结(2分钟)

 

 

   

                1664772762(1)

      二、取得成效  

  

     学生们认为“梅兰竹菊的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除此之外,它们还有“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等共同的品格特点”;认为“四君子成为古人托物言志,寓兴自我,展示高洁品格的绝佳题材”;“个人素质可以体现在作品上”。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判断学生们认为好的艺术品与艺术家高尚的品德息息相关,从而此次小组课堂报告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思政采用小组课堂报告的翻转课堂教学形式,于婉群、刘熠两位同学精心做了课堂报告“元代四君子”,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文化内涵、有关诗词赋、艺术代表作进行了详实的介绍,使同学们对古人借助梅兰竹菊托物言志,展示自身高洁品格的做法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使同学们认识到好的艺术品是艺术家高尚品德的体现,从而为同学们将来能创造好的艺术品,从现在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规范自己的品德奠定了好的基础。但因做报告的两位同学对四君子题材作品的了解不够深入,有些代表作品选了清代及近现代艺术家的作品,有些跑题,而且讲解的深度有所欠缺,对同学们立德树人的心灵触动还不够大。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将让学生严格审题,同时要求学生对代表作品深度讲解,因为艺术作品讲解的细节越详细,才能越触动同学们的灵魂。

 

 

 

 

 

 

 

 

关闭

上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沈丹:声乐Ⅰ 下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林维秋:大学物理实验

快速导航 |  哈尔滨学院  

版权所有: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