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成果示范     政策文件     资源库     下载中心 
1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沈丹:声乐Ⅰ

22/11/13 23:35:24  点击:[]

 

哈尔滨学院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声乐Ⅰ

授课教师:沈丹

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案例个数:3


案例1:《我的爱人你可听见》(案例名称)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声乐Ⅰ

授课教师/职称

沈丹/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3/46

授课对象及人数

音乐学2021/60人;音乐学2020/43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深度挖掘作品的创作背景,激起情感共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怀。

思政育人目标:

1、树立正确“三观”塑造良好人格。

2、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3、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案例教学

内容

民族歌剧《长征》中的咏叹调《我的爱人你可听见》唱段背景分析和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思政要素

切入点

1、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长征精神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

三、案例实施

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实施过程

(一)导入:

本阶段学习中国民族歌剧选段演唱。这节课来学习民族歌剧《长征》中主要唱段《我的爱人你可听见》,首先我们看一段由阎维文老师演唱的这首咏叹调视频。

观看后请大家回答这首咏叹调的唱段背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的发言及准备资料、谱例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课前预习、熟悉谱例、上课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重点的学习习惯。)

(二)知识讲授与演唱指导

1、《我的爱人你可听见》的唱段分析

《我的爱人你可听见》是剧中彭政委的饰演者阎维文老师演唱的一个经典唱段,该唱段旋律优美、情感真挚,虽然没有用过多华丽的词藻,但却依然能够表达对爱人、对家乡最真挚的思念之情。

这首歌曲一共分为两段,歌曲第一段像是在对自己的爱人诉说着心中的话,展示出中国工农红军细腻的情感,表达对家乡与亲人的爱,正是这份爱支撑着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勇于抗争,给予他们保家卫国、战胜邪恶的决心,以及敢于面对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大大小小的艰难险阻和革命终将胜利的信心。

歌曲第二段仿佛像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红军长征过程中革命先辈在生死存亡关头却依然能够不畏牺牲、敢于对抗反动势力的坚强意志、舍身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向着美好前进奋斗的乐观精神品质。一路的艰辛意志更坚这一句歌词就将红军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也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才一步一步的成就了如今我们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

歌曲结尾待到云开见日时象征着伟大革命的胜利,亿万劳苦百姓当家做主。笑看大地换人间,用最灿烂的微笑迎接一个新的中国,一个没有压迫、没有侵略、没有杀戮的全新的社会。

2、歌词解析

《我的爱人你可听见》这一唱段是一首典型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歌曲,一共分为两个乐段。

第一乐段:

我的爱人你可听见,家乡的歌声飞得多远

日夜思念苦,风霜不觉寒,总感到你就在我身边

大雁南飞,带走我的情,你的爱伴我路漫漫

待到云开见日时,笑看大地换人间

歌词语气平和,满怀爱意的双眼像是在对着自己的爱人诉说着什么,体现了一种隔空对话的独特情景,日夜思念苦,风霜不觉寒,对爱人、对亲人日日夜夜的思念,让红军战士们忘记了困难,忘记了艰辛,忘记了寒冷。面对艰难险阻,总有一份爱在支撑着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无畏艰难,大雁南飞象征着一种爱的寄托,将对家人思念的这份爱寄托给这南飞的大雁,待到云开见日时,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伟大革命道路上的一切风险与挑战,象征着光明,象征着胜利。这句话表明了几十万红军战士和亿万万劳苦百姓的共同心愿,伟大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最后笑看大地换人间,象征着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苦百姓最终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同时又展现出作者创作的浪漫主义的文学色彩和艺术效果。

第二乐段:

我的爱人你可看见,一路的艰辛意志更坚

万水千山险,壮怀热血燃,我们的理想永不改变

大雁南飞,带走我的情,你的爱伴我路漫漫

待到云开见日时,笑看大地换人间

像是某种再现,再现了万里长征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又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表明了为夺得革命胜利的红军战士们那一份初心不改,至死不渝的英雄使命。

3、情感表达

《我的爱人你可听见》是一首旋律婉转悠扬,优美流畅的歌曲,歌词简单,却将战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爱与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又体现出红军战士们不畏牺牲、百折不挠、永不退缩的勇气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还体现了红军战士们对夺取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迫切向往。在演唱第一乐段时,语气要略微平和一些,眼中饱含着爱意与思念,向爱人诉说着心中的话,日夜思念苦,风霜不觉寒,只要心里有着这份思念,哪怕身在异乡,哪怕饱经风霜,也不会觉得苦和累。

在演唱第二乐段时要表达出比第一遍更加深刻的情感,情绪要更加激昂一些,眼神要更加坚定一些,与第一月端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对比,万水千山险,壮怀热血燃,红军战士将热血和青春无偿地投入到保卫人民的战斗中,不畏牺牲,勇于抗争的红军精神时刻流淌在红军战士的血液中。

讨论:

(1)歌曲的两个唱段在演唱处理上有何不同之处?

(2)你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4、艺术特征分析

《我的爱人你可听见》是一首降D宫系统的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节拍为4/4拍。

全曲速度为行板,演唱时速度应该控制在中速,旋律优美动听,极富歌唱性。

全曲包括前奏(14小节)、第一乐段(512小节)、第二乐段(1320小节)。

前奏:由4个小节构成,又可分为2+2的周期性结构组合,为综合性引子,主题材料的先现,旋律优美动听,引人入胜,调性为降A徵(加清角)。引子最后旋律逐渐上行,为主题材料的出现做情绪上的准备。

        图片

第一乐段:由二个乐句按起承转合关系构成的方整性结构,是具有收拢性和稳定性的转调乐段。第一乐句(58):调性为降e商(加变宫),我的爱人”“你可听见各占一小节,并且最后都伴随有长音,后半句一气呵成,构成1+1+2综合结构组合,配合4/4拍的节拍律动,更加增强旋律的情感起伏,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呈平行关系,为同头异尾的关系,调性为降e商(加变宫)。

        图片

第二乐段:引入新材料,与前面材料构成鲜明的对比,由两个乐句按平行关系构成的方整性结构,具有收拢性的转调乐段,第一乐句调性为降e商,旋律整体处于高声区,情绪到达全曲高潮。第二乐句调性为降D宫,调性回归到原本的调性构成调性上的起承转合,最后旋律下行,情绪缓和。

乐段结束紧接着一个两小节的间奏(2122)调性为降A徵,随后歌曲从头反复一遍,旋律无变化,歌词做一定改变,前后构成对比,最后一个乐句做一定改变之后做了一个补充,调性回归到降 D 宫,完满结束,也是全曲最后一个高潮点,该唱段没有尾声,最后以长音结束。

 

5、总结:

《我的爱人你可听见》是歌剧《长征》中的一段咏叹调,旋律优美、情感真挚,看似一段简简单单的夫妻之间的隔空对话,实则是以一种夫妻之间的小爱映照出民族与国家的大爱,引发人们深思。

在演唱时,演唱者需要置身其中去感悟、去领会这其中的意境,将红军战士们伟大的抗争精神和红军精神以演唱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在倾听时,观众们需要提前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仿佛置身其中,以最真挚的情感去感悟革命先烈们为夺取革命胜利、建设美好家园,抛头颅洒热血、誓死捍卫祖国和平的伟大革命精神。

二、取得成效

本讲对民族歌剧《长征》中的咏叹调《我的爱人你可听见》唱段、人物特点、艺术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分析过程中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奋斗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作品中人物的人格境界为依托,阐释胸怀祖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红军精神。

让红军精神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发扬的光荣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让爱国主义在学生的心中“既能顶天又可立地”。增强学生们投身专业研究的使命感,把爱国精神转化成为国奉献的实践行动。

三、教学反思

在学习一首作品时要借助音乐学、历史学、舞蹈学、文学、社会学、美术学、哲学等综合性研究方法,对作品和资料进行多维度解读与剖析,对其艺术特征、表演特征及它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所引发的思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能只局限于发声学习,在声乐的学习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声乐知识的同时,学会善于思考,博取众长。养成演唱实践与理论研究相互促进的学习习惯。

教师围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挖掘好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案例2:《松花江上》(案例名称)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声乐Ⅰ

授课教师/职称

沈丹/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3/46

授课对象及人数

音乐学2021/60人;音乐学2020/43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挖掘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人文价值,通过歌唱艺术表现传递作品中的爱国情怀。

思政育人目标:

1、树立正确“三观”,塑造良好人格。

2、培养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案例教学

内容

艺术歌曲《松花江上》创作背景分析和艺术处理。

思政要素

切入点

1、通过作品创作背景感受革命文艺创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2、通过作品主题和内容展现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抗日斗争精神。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

三、案例实施

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实施过程

(一)导入:

本阶段学习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这节课来学习由张寒晖创作的早期中国艺术歌曲《松花江上》,首先我们看一段音乐会视频。

观看后请大家谈谈这首艺术歌曲的情绪和艺术特色?它产生于什么年代?

 

 

 

 

57897a3b7b2e47674a2ed5fa231fd7a

 

 

 

 

 

(根据学生的发言及准备资料、谱例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课前预习,有目的、有重点的学习习惯。)

(二)知识讲授与演唱指导

1、《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与艺术价值

《松花江上》是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风靡中华大地,是早期中国艺术歌曲中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代表作品。

19319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在西安,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1937年除夕,周恩来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也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20世纪60年代,周总理指示,将《松花江上》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可见当年这首艺术歌曲的流传和对中国人民抗战,有着巨大的影响。

2、歌曲的音乐分析与初步试唱

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第一部分是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个乐句构成。这一部分的音调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

 

 

 

 

 

 

 

 

 

 

 

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

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家园的强烈愿望。

最后的尾声,呼天唤地的歌词和旋律,使歌曲达到了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反抗斗争的力量。

3、情感表达

归纳总结:歌曲三个部分情绪是递进关系,第一部分(第一乐段)以叙述性为主,情绪是深沉的怀念;第二部分(第二乐段)以倾诉性为主,带有戏剧性的诉说情绪更为起伏跌宕;第三部分(尾声)情绪达到最高点,要表现出呼喊、哭号的极致情绪。

4、学生试唱与艺术处理指导

请跟伴奏试唱并讨论:伴随歌曲三个部分情绪的变化,演唱者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技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教师提示和总结。)

1)准确分析音乐,在把握情绪变化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声音。要做到有强有弱,有快有慢,要根据人物的情绪变化合理调整气息的强度、声音的力度,和节奏的变化,分层次控制歌曲情感的表达,并以稳定的气息控制完成好最后的高音。

2)精准处理歌词,激发观众情感共鸣。在歌词的处理上,要根据情绪和语气变化进行旋律线条处理,突出语气的重音和情绪的高潮,如“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情绪需连贯并推进,以“可爱的故乡”为旋律和情绪最重点,“故乡”可在最高音上做弱处理,表达心底深处对故乡怀念和痛心,使歌词内容更有说服力,抒发真切、充沛的情感,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3)设计舞台表演,展现歌曲画面感。作者借助逃亡者的形象,以音乐再现了东北人民痛失家园的悲愤情绪,同时也抒发自己对抗战的迫切呼吁,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奋起抗争的信念和决心。演唱时要置身想象中的年代场景,运用一定的舞台动作设计,以声音和肢体的配合来获得完整的艺术效果。

5、总结:

《松花江上》是作曲家张寒晖的一首抗日歌曲力作,基于现实、情感充沛、悲剧性强,借黑土地流民的艺术形象,发出人民复仇的呐喊,吹响全民族抗战的号角。

在学习演唱的过程中,首先要使学生通过背景的探究理解这首艺术歌曲的社会影响和价值,理解音乐艺术反映现实的功能,分析艺术歌曲高度凝练的艺术表现手法;其次通过教师引导下,对歌曲进行演唱的艺术处理,置身历史情境,调动表现欲望,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歌唱技巧和舞台表演能力进行艺术创造。

二、取得成效

本课对中国艺术歌曲《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进行了挖掘,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中国艺术歌曲反映民族情感的本质特征;对其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实践,使学生在歌唱艺术表现中感受民族解放斗争的艰辛,体会以张寒晖为代表的优秀文艺创作者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从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史为鉴,鞭策学生以爱国报国为己任,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矢志奋斗的使命感和决心,激励学生不负韶华、奋发有为。

三、教学反思

中国艺术歌曲在高师的声乐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他要求演唱者不仅要运用好声音的技术,更要把握好民族的语言、民族的审美、民族的情感,这也是实施基础音乐教育课堂教学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同时,通过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在歌唱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的审美实践,可以润物无声的培养师范生的从教信念,“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使本课程的思政价值得到辐射和延伸。

 

 

 

 

 

 

 

 

案例3:《北大荒人的歌》(案例名称)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声乐Ⅰ

授课教师/职称

沈丹/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3/46

授课对象及人数

音乐学2021/60人;音乐学2020/43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运用稳定的歌唱通道,声情并茂的进行歌唱艺术表现。

思政育人目标:

1、树立正确“三观”,塑造良好人格。

2、理解北大荒精神的内涵,继承黑龙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3、弘扬北大荒精神,践行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案例教学

内容

艺术歌曲《北大荒人的歌》创作背景分析和歌唱艺术表现。

思政要素

切入点

通过作品创作背景解读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

三、案例实施

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实施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来学习由王德作词、刘锡津作曲的中国艺术歌曲《北大荒人的歌》,通过课前的预习,请大家简单介绍这首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这首歌的词作家和曲作家分别有哪些代表作品?

beidahuangjingshentupian-15294208_1

(根据学生的发言及准备资料、谱例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课前预习,有目的、有重点的学习习惯。)

1、词作者王德是黑龙江省著名的词作家,也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北大荒的开拓者之一,代表作品有《我爱你塞北的雪》等;曲作者国家一级作曲家刘锡津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是被北大荒和松花江养育出来的优秀的中国音乐人,代表作《我爱你塞北的雪》《哈工大之歌》等。

21954年,词作者王德随部队文工团转战北大荒,那一段艰苦的岁月深深的烙印在他内心深处,1987年,王德偶然同黑土地走出的作曲家刘锡津相遇,在艺术创作理念上达成共识,在刘锡津的邀请下,王德专门为青歌赛创作了这首词,歌曲一经问世便获得极大的反响,经殷秀梅演唱后,更是为人所熟知,成为北大荒人的音乐名片与代名词。

(二)知识讲授与演唱指导

1、理解北大荒精神的内涵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建设开发北大荒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中央与中央军委共同做出的重大的战略性决策。1947年,随着解放战争硝烟的散尽,大批的伤残军人、转业军人及支边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成为北大荒上第一批拓荒者,随后而来的是更多的知识青年,他们用青春和生命的努力,使北大荒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在一块亘古荒原上创造出一个人类的奇迹,开垦出3600多万亩良田,从而使一块数千年荒无人烟的区域一跃成为如今我国的战略储备粮食基地与商品粮食出产地,成为共和国最重要的粮食供给保障。

北大荒精神这是数代北大荒的建设者们用他们的生命与青春、汗水与泪水、甚至是滚烫的热血所凝练出来的最宝贵的,最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的精神财富。

2、歌曲的音乐分析

这首作品的速度大约为每分钟六十拍,较为平稳,曲式结构是带有尾声的二部曲式结构,兼具叙事性、写实性与抒情性的音乐特点。

作品分为两个乐段。前奏部分旋律线条宽广,情绪饱满热烈,而后渐趋平静,蕴含了整部作品的音乐主思与动机,可谓是整首歌曲的一个主题展示。

       

作品的第一部分是两个乐段的完整反复,每个乐段包含三个乐句、八小节,第一乐段第二段的结尾处歌词略作改变后连接第二乐段。第一部分的节奏主题为全十六分音符,反映出极强的叙事性与抒情性特点,旋律走向体现出一种感叹的情绪,鲜明的反映出作者对北大荒的回忆与感叹。

       

       

第二部分速度稍有加快,由六个乐句构成,节奏特点有所变化,体现出更加递进的、深入及激动地情绪。前两个乐句重复,歌词完全一致,语句排序工整、清晰,音域宽广,速度较为平缓,旋律婉约而不失激情。

       

最后一乐句是整首作品的结束句,出现歌曲的最高音,同时也是最高潮。

       

3、歌唱的艺术表现

1)保持稳定的歌唱通道

这首歌曲旋律婉转,诉说性强,音区跨度较大,难点在于保持歌唱腔体的统一、歌唱通道的稳定。

歌曲第一乐段音域在中低声区,要着重保持腔体打开,呼吸位置的稳定。特别是低声区,要注意保持气息的积极与口腔的圆润,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的位置统一。歌曲第二乐段音区较高,在换气时要注意将气息保持在较深的位置,确保结尾最高音处能在充分的气息和积极的共鸣状态下完成。

2)抓住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情感

讨论与总结:请同学们谈谈,这首作品蕴含了创作者怎样的情感?你会怎样去表达这些情感?(学生自由抒发观点,教师给与提示和总结)

《北大荒人的歌》充满词曲作者的真情实感,有对青春岁月的追忆和怀念,有投身祖国建设的满腔激情,有对北大荒发展变迁的欣慰和感叹,不仅是作者自己的精神自传,更是几代北大荒人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同学们可以通过电视剧《兵团岁月》等相同题材的艺术作品去感受和了解这段历史,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更好的把握这首作品的抒情基调。

3)声情并茂的进行演唱

在演唱第一部分第一段歌词时,感情要深挚,音色要柔和,眼中仿佛看到了北大荒那“广袤的沃野”和“豪放的风姿”,将内心深处对北大荒的爱充分表现出来。第二段歌词表现了对在北大荒艰苦创业岁月的深情回忆,以及与北大荒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情感。演唱时,情绪应较第一段歌词更为激动一些,为第二部分的高潮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歌词与第一部分的内容紧密相连,但情绪上却由抒情的诉说变为放声高歌。“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这两句歌词旋律的重复,以及最后一句“即使明朝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的高潮,情绪更加丰满,要充分表现北大荒的建设者将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奉献给祖国的高尚情怀和坚定信念。

4、总结:

《北大荒人的歌》是一首情感真挚动人、充满民族音乐风格、也传达了厚重历史感的作品,它高度凝练的展现了北大荒精神的内涵。演唱者要准确的表达出北大荒几代建设者的心声,除了要对作品谱面上的音乐曲式结构、歌词大意做到准确掌握,还要深入的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作者的风格与艺术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掌握作曲家在歌曲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调动充沛的歌唱情绪,从而对歌曲进行准确完整、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

二、取得成效

没有建设者的无私奉献,敢于开天辟地的气魄与情怀,就没有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的奇迹。本课对中国艺术歌曲《北大荒人的歌》的创作背景进行了挖掘,用优秀的音乐作品从一个侧面解读新中国建设史,充分体现了作品的思政价值,也向学生揭示了声乐作品题材和艺术表现的深度。

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和知识拓展,通过深入了解北大荒发展的历史,增进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激励学生传承和弘扬龙江四大精神之一的“北大荒精神”,践行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做民族振兴伟大事业中的开拓者和创业者。

三、教学反思

中国艺术歌曲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教育的主阵地中,应当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结合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优化声乐教学的内容,科学合理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有选择性的构建具有师范专业特色的声乐课程内容体系,进而发挥音乐艺术“潜移默化”的育人特点和优势,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关闭

上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万鹏程:大学物理实验 下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刘艳萍:中国美术史

快速导航 |  哈尔滨学院  

版权所有: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