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成果示范     政策文件     资源库     下载中心 
1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刘玉杰 刘子楗 金铭霞:现代汉语

22/11/14 15:30:35  点击:[]

 

哈尔滨学院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授课教师:刘玉杰 刘子楗 金铭霞  

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案例个数:5  


案例1:现代汉语复句和单句的区分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现代汉语(二)        

授课教师/职称        

刘子楗/讲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2        

授课对象及人数        

汉语言文学2020-1、2/82人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语言现象中辨别单句和复句,能够有效贯通以往学过的知识点,如句法成分(包括结构关系)、单句等,构建知识体系。        

         

思政育人目标: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增强问题意识和脉络意识;在现实生活语料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案例教学        

内容        

现代汉语复句和单句的区分(本内容取自大学本科一年级下学期黄伯荣、廖序东版本的《现代汉语》(下册)“语法”一章中的“复句”部分)        

思政要素        

切入点        

在讲授分析复句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如通过转折关系复句展现出了时代楷模张海迪身残志坚的宝贵精神,激励学生树立榜样意识;通过航天员与习主席“天地通话”中的转折关系复句凸显出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策略        

混合式教学。        

三、案例实施  

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本次课程讲解的脉络框架,明确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一道小学语文题来导入,用关联词来联接四个句子,让学生对复句组成中的逻辑意义具有直观性认识。        

(二)讲授新课        

1.对比分析“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我知道,他学习很努力。”,界定复句。        

2.强化学生对复句定义的掌握,对比判断“陈琳晋级,父母高兴。”“陈琳晋级,已成事实。”“我不主张,陈琳晋级。”是单句还是复句,并说明原因。        

3.通过实例明确分句可以由主谓结构和非主谓结构两种情况构成。        

4.明确复句与停顿的关系:复句通常中间有停顿,但不是有停顿的句子就是复句(能举出反例)。        

5.明确复句与关联词语的关系:复句通常具有关联词语,但不是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一定是复句(能举出反例)。        

6.复句与单句的区分要点:复句有停顿,且停顿的前后部分间不具有句法成分关系。        

(三)随堂练习        

判断以下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为什么?        

1.让山区的孩子都念上书,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2.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        

3.经理还没有决定到底是你去,还是他去。        

4.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充满了阳光。        

5.蓝天,白云,一只孤雁。        

6.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任务。        

(四)要点总结        

现代汉语复句和单句区分的关键:复句有停顿,且停顿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有句法结构关系(通常为主谓、动宾、状中关系等)。        

(五)课后作业        

通过本次课程学习,让学生在课后梳理学习要点,并进行拓展延伸:提取出自己所喜欢的一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1000字左右(完整的段落),分析其中的句子属于单句还是复句。        

         

         

         

         

二、取得成效        

导入新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他们在已经学习了汉语词类、短语结构、句法成分和单句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思考与探究复句与单句的根本性区别。        

讲授新课主要通过对层层设疑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及深入思考,并注重复句部分知识体系和前面所学知识的系联性,构建语法知识网络。        

随堂练习部分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趁热打铁”,及时巩固所学新知,通过不同特点的句子来全面考查并强化学生对复句识别的能力。        

要点总结部分的设置可以有效提点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过程精炼出判别复句的核心要义。        

课后作业的布置,可以让学生在真实语料中实践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点。        

                         

         

         

三、教学反思        

(一)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教学与科研不应泾渭分明,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些科研成果可以用来使教学内容更前沿;而教学成果也可以从应用价值等方面提升科研的实践意义。        

(二)语言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第一,复句本身就是展现构成分句间逻辑意义的句子,通过正确使用关联词、揣摩其中的表达效果,可以在提高学生们阅读、写作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对真、善、美的感知,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通过对复句特点的梳理与逐层深入的对比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向、反向)及脉络、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能够具有全局观,这种思辨意识对其日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进而可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案例2:“啊”的音变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现代汉语(一)        

授课教师/职称        

刘子楗/讲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52        

授课对象及人数        

汉语言文学2021-1、2/60人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语言现象中正确朗读并写出“啊”的音变形式,提升普通话素养;能够有效贯通以往所学语音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脉络。        

         

思政育人目标: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增强问题意识和脉络意识;在对实际语料《送你一朵小红花》的歌词音变分析中,感受体会克服困难、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案例教学        

内容        

音变(本内容取自大学本科一年级上学期黄伯荣、廖序东版本的《现代汉语》(上册)“语音”一章中第六节“音变”部分)        

思政要素        

切入点        

在讲授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如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励志歌曲《送你一朵小红花》《我是一棵小草》,让学生们在音乐氛围中分析每句歌词(包括旁白)后面“啊”的音变现象唱得是否准确。在寓教于乐过程中鼓励学生树立积极乐观面对困难的生活态度。        

教学策略        

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我是一棵小草》,请学生边听边记下里面句末带有“啊”的句子,并引导学生思考:“啊”在句末时一定都读本音“a[А]”吗?        

(二)讲授新课        

1.先引入规律性较强的“啊”的音变规律讲解,如:        

1)前字末尾音素是i的“鸡”,读作:i+aya[iА],写作“呀”;        

2)前字末尾音素是u的“苦”,读作:u+awa[uА],写作“哇”;        

3)前字末尾音素是n的“难”,读作:n+ana[nА],写作“哪”;        

4)前字末尾音素是ng的“唱”,读作:ng+anga[ŋА],写作“啊”;        

5)前字末尾音素是er的“二”,读作:r+ara[ʐА],写作“啊”。        

2.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性不强的情况,此部分要让学生加强识记,如:        

1)除i外,前字末尾音素是ü、a、o、e、ê的情况,如“鱼、他、磨、鹅、写”,也读作:i+aya[iА],写作“呀”;        

2)前字末尾音素是-i[ʅ]的“是”,读作:ra[ʐА],写作“啊”;        

3)前字末尾音素是-i[ɿ]的“丝”,读作:[zА],写作“啊”。        

(三)随堂练习        

听歌曲《我是一棵小草》《送你一朵小红花》,记下每一句句末带有语气词“啊”的歌词,并根据“啊”的音变规律判断歌曲演唱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四)要点总结        

掌握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首先要把握住规律性强的语例,即根据前字末尾音素可以和a直接拼合而出。在此基础上识记规律性不太强的语例,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加强巩固本知识要点。        

(五)课后作业        

通过本次课程学习,让学生在课后梳理学习要点,并进行拓展延伸:从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歌曲中找出带语气词“啊”的语例,分析一下其中“啊”的读法和写法,并将诗歌或歌词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如歌曲《依兰爱情故事》《那些花开的日子》等)        

                         

         

         

         

         

         

         

         

二、取得成效        

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同学们普遍对从实际生活语料(歌词等)分析所学内容很感兴趣,进而学习效率较高。以下是学期末让学生谈本学期最难忘的知识点,很多学生提到了“啊”的音变教学。        

                                         

三、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充分认识到将日常生活中的语例融入理论性较强的语言学教学中的必要性。我们常说寓教于乐,要让学生乐学,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以“语气词‘啊’的音变”教学为例,我们尝试开展了现代汉语语言学真实语例教学,收获了不错的课堂效果。同时,在欣赏歌曲、分析歌词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思政元素,即歌曲或诗歌所反映出的乐观向上、不畏困难的主题。        

         

   

案例3:朗读与语调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现代汉语        

授课教师/职称        

刘玉杰/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120        

授课对象及人数        

汉语国际教育2020-2/48人        

教学方式        

þ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语音现象中正确朗读并认识到语音(发音、声母、韵母、音节、声调、变调、节律、押韵)与朗诵存在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提升普通话素养,能够有效贯通以往所学语音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脉络。        

思政育人目标:朗诵的内容可以选择爱国类主题的诗歌、演讲词、抒情散文等等,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普通话发音,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增强问题意识和脉络意识;在对实际语料朗读分析中,感受体会爱党爱国、热爱集体、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案例教学        

内容        

现代汉语朗读和语调。本内容取自大学本科一年级上学期黄伯荣、廖序东版本的《现代汉语》(上册)“语音”第一章第八节        

         

思政要素        

切入点        

在讲授朗读与语调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适当选择爱国类主题的诗歌、演讲词、抒情散文等等,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普通话发音,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对实际语料朗读分析中,感受体会爱党爱国、热爱集体、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学策略        

 混合式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本次课程讲解的脉络框架,明确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一首小诗,让学生对朗读基本要求具有直观性认识。        

(二)讲授新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        

第一,清晰准确,语音规范。        

第二,理解作品,把握基调。        

第三,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2.朗读的内部表达技巧训练        

第一,形象感受的运用        

第二,逻辑感受的运用        

第三,内在语的运用        

第四,语气的运用        

3.通过实例明确形象感受的运用,形象感受就是指作品中的词语刺激着朗读者,使朗读者的能透过文字,“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文章中所描绘的事物,并通过语言传递给听众。要善于抓住作品中能让人产生联想、表现形象感受的“实词”。        

4.朗读训练叶挺的《囚歌》等名篇,明确形象感受的运用逻辑感受的运用内在语的运用语气的运用等技巧。        

                         

         

5.明确重音和语调,掌握各种文体朗读的要领。        

(三)随堂练习        

重音训练        

A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B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C  这天夜里,我做了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D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E  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四)要点总结        

(五)课后作业        

通过本次课程学习,让学生在课后梳理学习要点,并进行拓展延伸:提取出自己所喜欢的一部优秀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完整段落,进行朗读训练。        

         

                二、取得成效        

语音(发音、声母、韵母、音节、声调、变调、节律、押韵)与朗诵存在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而朗诵的内容可以选择爱国类主题的诗歌、演讲词、抒情散文等等,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普通话发音,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如:当代爱国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的祖国》《祖国万岁》《我爱我的祖国》《从我心底深爱我的祖国!》《我爱这片土地》等等,还有古代爱国诗歌《出塞》王昌龄、《使至塞上》王维、《凉州词》王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等等,也可以朗诵爱国散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等。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育是与汉语知识的传授、汉语能力的培养是水乳交融合二为一的,因此,教学效果非常好,不仅没有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而且还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教学反思        

(一)教师结合知识传授设置主题、知行合一        

汉语知识和汉语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是一个过程,换句话说,思政教育本身就是汉语所传达的知识和所应具备的能力。        

教学与科研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些科研成果可以用来使教学内容更前沿;而教学成果也可以从应用价值等方面提升科研的实践意义。        

(二)语言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现代汉语以传授汉语知识和培养汉语能力为主要目标,本身具有思政教学的优势。        

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育是与汉语知识的传授、汉语能力的培养是水乳交融合二为一的,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案例4:现代汉语语法概说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现代汉语        

授课教师/职称        

刘玉杰/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120        

授课对象及人数        

汉语国际教育2020-2/48人        

教学方式        

þ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传授系统知识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等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能够有效贯通以往所学语言学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脉络。        

思政育人目标:进行价值教育,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具有爱国爱党的家国情怀,要树立汉语自信并主动传承汉语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        

案例教学        

内容        

现代汉语语法概说。本内容取自大学本科一年级下学期黄伯荣、廖序东版本的《现代汉语》(上册)“语音”第四章第一节        

         

思政要素        

切入点        

在讲授现代汉语语法概说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结合现实情况加强引导、身正为范。教师根据当前世界现实问题可以从正面引导角度给予评价,比如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世界政治、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等各类交流活动受到了极大影响,在对实际语料分析中,感受体会全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学策略        

 混合式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本次课程讲解的脉络框架,明确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当前世界现实问题可以从正面引导角度给予评价        

(二)讲授新课        

1.什么是语法?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        

2.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总特点: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1)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        

2)虚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3)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大多是一对一,少数是一对二。在汉语里,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除了副词基本上只能作状语,属于一对一之外,其余的都是一对多,即一种词类可以作多种句法成分。    

4)短语结构跟句子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一致    

3.汉语知识的传授和汉语能力的培养过程还要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知识能力与逻辑思维水乳交融的教师根据当前世界现实问题可以从正面引导角度给予评价,比如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世界政治、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等各类交流活动受到了极大影响,引发人们的普遍焦虑,需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变局中开新局。    

             

(三)随堂练习    

(四)要点总结    

(五)课后作业    

通过本次课程学习,让学生在课后梳理学习要点,并进行拓展延伸:跟随已经外派非洲尼日利亚孔子学院做志愿者的张乐师姐,听一堂国际中文教学线上课。    

     

二、取得成效    

        教师结合现实情况加强引导、身正为范。教师根据当前世界现实问题可以从正面引导角度给予评价,比如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世界政治、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等各类交流活动受到了极大影响,引发人们的普遍焦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认知目前现状呢?这就需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变局中开新局。年初武汉爆发疫情,中央从保护全国人民生面健康的大局出发遵照专家建议,果断采取封城措施,根据“应收尽收”的原则,积极动用全国资源对口支援湖北,火速建设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立方舱医院,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做大事的制度优势,并充分采用各种医疗手段免费治病救人,打消患者顾虑,可以说,中国的武汉抗议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四大制度优势: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尤其是与有些国家进行比较,就更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优越性: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英雄主义的革命精神、集体主义的凝聚力。    

课后的跟随志愿者听课等实践活动既是《现代汉语》课的思政教育的延续,也是思政教育活动效果好坏的真实检验,从10年的课后实践活动效果来看,思政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保持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学生无论外派做公派教师或志愿者,还是留在国内教留学生或做其它工作没有出现政治思想问题。    

     

     

三、教学反思    

(一)通过对问题的梳理与逐层深入的对比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向、反向)及脉络、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能够具有全局观,这种思辨意识对其日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进而可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思政教育没有拼接痕迹,训练和操练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和影响,并形成判断其他行为正确与否的价值尺度。    

     

     

     

     

     

   

案例5:现代汉语绪论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现代汉语        

授课教师/职称        

刘玉杰/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4/120        

授课对象及人数        

汉语国际教育2021-2/48人        

教学方式        

þ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注意能力培养,要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旨在和提高学生观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用词遣句能力,正确规范地使用汉语        

思政育人目标:思考语言所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历史发展等,从而追根溯源,进行爱国主义国情史教育。了解不同行业的生活生产学习等状态,掌握国情,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社会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        

内容        

现代汉语绪论。本内容取自大学本科一年级上学期黄伯荣、廖序东版本的《现代汉语》(上册)绪论部分          

思政要素        

切入点        

1. 教师结合能力培养组织活动、价值引领从而让学生思考语言所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历史发展等,从而追根溯源,进行爱国主义国情史教育。        

2.教师结合课后作业主动出击、塑造价值。布置学生去采访调研,了解不同行业的生活生产学习等状态,掌握国情,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社会的积极性。        

教学策略        

 混合式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本次课程讲解的脉络框架,明确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课程PPT的展示,学生对现代汉语概说具有整体性认识。        

(二)讲授新课        

1.现代汉语的性质        

1)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是国内各民族之间共同使用的通用交际语言,也是在国际上唯一代表中国的语言。          

2)汉语是联合国的6种法定工作语言之一(其他5种是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3)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它对世界文化,特别是东亚、东南亚邻邦的语言和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汉语的历史一般可以分成四个时期:        

    上古汉语(公元3世纪以前)→        

    中古汉语(公元4世纪至9世纪)→        

    近代汉语(公元10世纪至17世纪)→        

    现代汉语(1636年至现在)        

2.现代汉语的历史地位和语际地位        

     

3.现代汉语的变体    

(三)随堂练习    

教师结合能力培养组织活动、价值引领从而让学生思考语言所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历史发展等,从而追根溯源,进行爱国主义国情史教育。    

(四)要点总结    

(五)课后作业    

        通过本次课程学习,让学生在课后梳理学习要点,并进行拓展延伸:根据语教学中合作原则的知识,布置学生去采访陌生的农民、市民、商贩、学生等等,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了解不同行业的生活生产学习等状态,掌握国情,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社会的积极性。    

     

二、取得成效    

教师结合能力培养组织活动、价值引领从而让学生思考语言所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历史发展等,从而追根溯源,进行爱国主义国情史教育。教师结合课后作业主动出击、塑造价值。    

教师根据语教学中合作原则的知识,布置学生去采访陌生的农民、市民、商贩、学生等等,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了解不同行业的生活生产学习等状态,掌握国情,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社会的积极性。    

      

三、教学反思    

(一)教学方式是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因此能使学生在课堂训练、课后练习以及社会实践的快乐学习,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思政教育没有拼接痕迹,训练和操练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和影响,并形成判断其他行为正确与否的价值尺度。    

训练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都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因此,汉语能力的培养与国情教育天衣无缝地合二为一,使学生在完成能力训练的同时掌握国情信息,能更好地作为志愿者为社会服务。    

     

     

   

关闭

上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刘宁:语言学概论 下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何延宏:钢结构原理

快速导航 |  哈尔滨学院  

版权所有: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