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成果示范     政策文件     资源库     下载中心 
1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杨玉菊、郑苗苗、谢玉峰: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

22/11/14 16:35:09  点击:[]

 

哈尔滨学院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  

授课教师:杨玉菊、郑苗苗、谢玉峰  

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案例个数:5  


案例1: 病毒和亚病毒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        

授课教师/职称        

杨玉菊/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4/72        

授课对象及人数        

食品科学与工程2019-3/31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了解病毒和亚病毒存在的普遍性,病毒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等知识。        

2、理解病毒的分类与功能;        

3、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复制。        

4、了解亚病毒的种类和特点        

思政育人目标:        

1、介绍我国微生物学发展的先进成果,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的理想信念。        

22019新冠肺炎事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学习逆行者的勇于奉献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创新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引导学生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和谐发展。生物生存是自然赋予的权利,生物生存的权利就是生物对维持生命及其生存条件拥有的权利。        

5、引导学生要爱岗敬业、家国情怀、时代责任理应叠加成当代青年人的人生色。        

案例教学        

内容        

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2、各种病毒增殖的过程;        

3、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        

4亚病毒因子的种类与生物学特性。        

5、病毒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思政要素        

切入点        

1、在全球化时代境遇下,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精华的家国情怀教育,可以激发个体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        

通过对2019新冠病毒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同学体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有人选择逆行,与生命进行赛跑;有人选择坚守,捍卫自己的家园;有人选择安静,静待春天的到来。尤其是医护人员,他们是最美逆行者”“最美助力者”“最美医护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和亲历亲为,诠释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深刻的内涵。        

2、培养学生国防意识与危机意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代青年人更是责无旁贷,青年人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引导广大青年人树立起强烈的危机意识国防意识尤为紧迫重要。        

教学策略        

采用混合式教学、小组合作交流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开课之初,教师在雨课堂平台上建立课程和班级。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推送相关的资源到雨课堂平台,并设立相关任务点,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进行了解和预习。教师可以在后台时时关注学生的预习状况,作业完成情况,难点在哪里,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重点讲解,展开讨论等,对于一些基本知识,预习已经掌握,课上就可以重点放在理解、加深、拓展上。        

2、课中课堂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老师对基本知识进行梳理,通过举手回答或集体讨论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接下来对预习当中大部分同学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并拓展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这个环节也可以加入一些互动环节,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后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        

3、课后课后通过雨课堂平台下发讨论题、练习题、小测验等,来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学习平台上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师的课件、课程的回放等,学生可以课后反复观看,这种形式灵活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复习。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随时通过微信的方式向老师提问,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每一章结束学生总结思维导图,并通过微信群进行同学之间的共享和点评。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本节课主要介绍微生物家族成员中最重要一类病毒和亚病毒,融入食品科学专业中多门专业方向课的理论。课前,教师利用雨课堂平台将学习资料发送给学生,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了解病毒的概念、结构、化学组成,了解病毒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不同类型病毒繁殖方式。同时,由5-6名学生组成一组,组内成员进行课前预习,进行小组线上交流,完成新冠病毒繁殖方式图解及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新冠病毒。与教师交流讨论,完成线下学习任务。        

课上,教师通过随机点名,让学习小组成员给大家汇报小组学习情况,介绍掌握病毒的定义和特性及分类、病毒的形态、构造及其化学成分、亚病毒因子的种类与生物学特性等相关知识。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冠病毒的形态、构造及其化学成分、新冠病毒繁殖方式、在食品工业中怎样导致食品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及其防治。        

课后,学习小组成员根据课堂讨论结果绘制思维导图,并完成课后作业。        

二、取得成效        

1、培养学生掌握多维度的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冠病毒的分类、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繁殖方式、导致食品污染的原因及如何预防。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有关新冠病毒知识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比如归纳法。        

2、科学的分组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作风        

科学分组能够取长补短,让优秀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弱,成绩较差的学生,对于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种类等,基础性知识有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完成,关于病毒的繁殖方式较难内容成绩较好的学生完成,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会从中学到许多技能。所以,要求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线下学习内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繁殖过程,在介绍病毒形态结构时,学生能够联系到新冠病毒,并主动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说明学生们能够提高安全意识,做好自我防范工作,知道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线上教学资源        

                         

         

         

         

         

         

         

         

         

         

         

         

         

         

                         

                  

         

         

         

         

1  线上课程资料        

         

学生学习情况        

                                         

         

         

         

         

         

2 小组讨论和汇报        

                                         

         

         

         

         

         

         

3 课上、课后学习情况统计                                                             

                                         

         

         

         

         

         

4 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        

案例2: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        

授课教师/职称        

杨玉菊/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4/72        

授课对象及人数        

食品科学与工程2019-3/31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并熟练掌握其操作步。        

3、通过革兰氏染色进一步理解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点。        

4、巩固在油镜下观察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3、培养学生创新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案例教学        

内容        

由于微生物的细胞小且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因此,微生物染色技术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由于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的不同,通过革兰氏染色可以把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染色的过程是初染(草酸铵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乙醇、丙酮)、复染(沙黄)。染色的最终结果为革兰氏阳性菌为紫色,革兰氏阴性菌为红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思政要素        

切入点        

1、在涂片过程中操作要规范,培养严谨务实的态度,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专业素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由于革兰氏染色时成功的关键步骤是,取菌量的多少、涂菌过程是否均匀、是否进行片子的固定,配制培养基需要称量各类营养物质,精确度要求达到万分之一,所以,要求学生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操作规范习惯。        

2、科学的分组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作风。        

革兰氏染色法,是为微生物菌种鉴定服务的,我们要从自然界中分离出不同种类的细菌,通过鉴别培养基筛选出目的菌株,所以,要求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策略        

采用混合式教学、小组合作交流法、讲授法结合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        

1、课前: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通过雨课堂推送实验的指导和实验的视频,要求学生进行认真的观看并完成预习报告。        

2、课中:课堂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老师对基本原理和知识进行讲解,并且对实验亲自进行操作演示,接下来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老师巡视整个课堂,解决同学们出现的问题和观察学生的实验结果、同学生们一起讨论和分析,并且把好的实验结果在微信群中分享。最后老师进行实验的总结,主要针对学生们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注意的环节。并且对结果进行点评。        

3、课后:学生们完成实验报告和思考题。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该实验项目属于综合型实验,融入本专业的多个知识点和多种实验方法、手段,吸收相关专业的理论和技能。课前,教师利用雨课堂平台将学习资料发送给学生,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会染色步骤。同时,由3-4名学生组成实验小组,以实验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根据实验室现有仪器和药品,初步制定实验方案。与教师交流讨论,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        

课上,教师通过随机点名,让实验小组成员给大家汇报小组学习情况,介绍革兰氏染色原理、涂片和染色的过程。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方案有序地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小组根据细菌种类的不同,通过革兰氏染色鉴定出菌种的类型。        

课后,实验小组成员绘制观察到菌种的形态结构,完成实验报告和思考题。        

二、取得成效        

1、培养学生掌握多维度的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革兰氏染色操作过程,发现初染、媒染、复染分别选用不同的染液,在结果观察中,不同细菌菌体颜色不同,经过分析得出结论,是由于细胞壁结构不同导致的。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使学生建立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比如归纳法。        

2、科学的分组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作风        

科学分组能够取长补短,让优秀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弱,成绩较差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的同学,涂片时效果较差,导致观察结果不理想,还有的同学,对实验的原理掌握的不好,脱色过程中时间较长,实验结果出现假阳性,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够较好地指导他们顺利完成实验,达到较好的效果。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会从中学到许多技能。所以,要求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线下学习内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显微镜的使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明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基础较夯实,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掌握的较好,保证了实验课的顺利完成。        

         

         

         

                                         

         

         

         

         

                    1 课堂教学实拍        

                                         

         

2 实验报告展示        

         

         

         

         

   

案例3: 微生物生态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        

授课教师/职称        

郑苗苗/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4/72        

授课对象及人数        

食品质量与安全2019-3/35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状态下的分布情况;        

2、学习和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3、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微生物在污水处理及环境建设中的用途。        

思政育人目标:        

1、介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的理想信念。        

2、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理念和勤俭节约意识。        

3、树立保护环境卫生,减少生活污染,共建美好家园的意识。        

4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观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案例教学        

内容        

通过微生物在自然状态下的分布情况;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和微生物在污水处理及环境建设中用途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生物圈内的各种物质,都是处于不断地合成,分解和转化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但是当人们违背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将粪便垃圾,污水等生活废弃物和工业生产所形成的三废及农业生产中的使用的农药残留物等,大量排入环境中就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其结果造成环境污染。这样不仅危及国民经济,而且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胁,甚至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繁衍昌盛。因此保护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重大问题。        

思政要素        

切入点        

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        

通过赤潮和水华现象的介绍,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观        

2、培养学生掌握多维度的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水体污染的原因,如何治理水体污染。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有关水体污染知识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比如归纳法。        

教学策略        

采用混合式教学、讨论教学、小组合作交流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线上教学,重在督促,利用超星泛雅学习平台,通过推送微课形式,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伴学习,巩固前期所学基础知识,以及对本节课内容进行自主性学习,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一份预习报告,当未达标时,系统就会提示学生,重新提交预习报告,激励学生完成线上教学任务。学生在讨论区可以提出问题,老师在线随时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为课堂学习的顺利展开提供理论支撑,并且作为线下教学进一步自主探究的重难点问题,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增加课堂容量,使线下教学变得更有效。        

线下教学,课中重在互动,采用CBLIBL等不同模式,将学生还未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更深层次解决本门课程重难点问题,最后教师对教学难点问题进行总结和提升。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种类,融入食品科学专业中多门专业方向课的理论。课前,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将学习资料发送给学生,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了解土壤、水体、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了解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同时,由5-6名学生组成一组,组内成员进行课前预习,进行小组线上交流,完成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类及在污水处理过程的机制,如何达到环境治理的作用。与教师交流讨论,完成线下学习任务。        

课上,教师通过随机点名,让学习小组成员给大家汇报小组学习情况,介绍土壤、水体、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及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类及在污水处理过程的机制,如何治理污水及其防治。        

课后,学习小组成员根据课堂讨论结果绘制思维导图,并完成课后作业。        

二、取得成效        

1、培养学生掌握多维度的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了解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类及污水处理的过程,如何治理污水及其防治。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污水处理过程的机制,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比如归纳法。        

2、以法保护自然环境,以德创建社会文明        

 污染环境,害人害已,保护环境,利国利民,破坏环境乃自掘坟墓。损害地球,家破人亡,保护地球,安居乐业,糟蹋地球则自毁家园。请世界地球日大家积极做宣传,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类及水体污染的防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更好的了解了水体中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导致水体污染的原因,学生们一致认为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你的明天。        

                             

         

         

         

         

         

         

         

         

         

         

1 课程建设        

         

         

         

         

                                         

         

2 线下教学场景        

         

         

         

         

         

         

         

         

         

         

         

   

案例4: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        

授课教师/职称        

郑苗苗/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4/72        

授课对象及人数        

食品质量与安全2019-3/35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熟悉用于微生物培养准备仪器设备使用方法。        

4、通过实验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体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        

思政育人目标:        

1、介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的理想信念。        

2、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理念和勤俭节约意识。        

3、培养学生创新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案例教学        

内容        

1、培养基配制原理及方法;        

2、微生物培养的玻璃器皿的包扎和灭菌方法;        

3、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的原理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思政要素        

切入点        

1、在培养基配制过程中操作要规范,培养严谨务实的态度,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专业素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由于配制培养基需要称量各类营养物质,精确度要求达到万分之一,准确的称量为后续实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打下良好基础;实验中使用的玻璃仪器以及操作环境中含有各种微生物,因此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严格灭菌,并且实验过程要规范操作。        

2、科学的分组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作风。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是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服务的,我们要从自然界中分离出不同种类的细菌和真菌,通过鉴别培养基筛选出目的菌株,所以,要求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策略        

采用混合式教学、讨论教学、小组合作交流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线上教学,重在督促,利用超星泛雅学习平台,通过推送微课形式,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伴学习,巩固前期所学基础知识,以及对本节课内容进行自主性学习,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一份预习报告,当未达标时,系统就会提示学生,重新提交预习报告,激励学生完成线上教学任务。学生在讨论区可以提出问题,老师在线随时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为课堂学习的顺利展开提供理论支撑,并且作为线下教学进一步自主探究的重难点问题,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增加课堂容量,使线下教学变得更有效。        

线下教学,课中重在互动,采用CBLIBL等不同模式,将学生还未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更深层次解决本门课程重难点问题,最后教师对教学难点问题进行总结和提升。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该实验项目属于综合型实验,融入本专业的多个知识点和多种实验方法、手段,吸收相关专业的理论和技能。课前,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将学习资料发送给学生,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了解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原理和使用方法。同时,由3-4名学生组成实验小组,以实验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根据实验室现有仪器和药品,初步制定实验方案。与教师交流讨论,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        

课上,教师通过随机点名,让实验小组成员给大家汇报小组学习情况,介绍培养基配制原理、程序、配方、分装、包扎,以及高压蒸汽灭菌锅原理及使用方法。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方案有序地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小组根据培养基配方的不同,进行实验药品的计算、称量、溶解、调pH值、分装、灭菌及玻璃仪器的包扎。        

课后,实验小组成员记录所配制的培养基的名称、成分、及称取量。记录培养基的配制及分装过程,并完成思考题。        

二、取得成效        

1、培养学生掌握多维度的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配置细菌和真菌培养基,发现相同营养物质在不同培养基配方中含量不同,以及营养物质种类的不同,进行对比各种营养物质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微生物生长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比如归纳法。        

2、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微生物学实验,要用到很多化学试剂,会通过皮肤、呼吸系统等伤害人体健康;在高压蒸汽灭菌过程中,温度会达到121℃,如果操作错误,会造成安全隐患。所以,要教育学生提高安全意识,知道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药品的称量、培养基的配置和灭菌,在药品称量过程中,学生能够按照要求使用分析天平,有序的进行实验,说明在基础理论的学习中,基础较夯实,在对培养基灭菌过程中,对灭菌锅的使用时候,操作规范,学生们能够提高安全意识,知道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1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2 实验报告        

         

         

         

         

         

         

         

         

         

         

         

         

         

   

案例5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        

授课教师/职称        

谢玉锋/讲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4/72        

授课对象及人数        

食品质量与安全2019-2/29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了解细菌生长的规律。        

2、理解生长曲线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3、掌握光电比浊法测定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        

4、通过实验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        

思政育人目标:        

1、介绍我国在微生物领域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形成刻苦的钻研精神,树立为国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实践的大国工匠精神。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引导学生树立在不同领域、不同类别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不弄虚作假的科研精神的风貌。        

6、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案例教学        

内容        

应用光电比浊法测定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通过本节实验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不弄虚作假的科研精神的风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思政要素        

切入点        

1、在实验过程中规范实验操作,培养认真负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由于生长曲线的测定需要使用比色皿和分光光度计,正确的使用仪器是数据精准的前提;实验中使用的大肠杆菌菌液要求无菌,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实验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要求严格,认真负责,对实验数据据实记录并进行分析。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应用光电比浊法测定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需要的时间很长,这就需要各小组做到团队合作,并且都要为团队负责,有一人没有做到无菌操作或者不正确使用相关仪器都会造成实验结果出现纰漏,致使实验失败;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变化,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且可以思考,如何测定真菌的生产曲线,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策略        

采用混合式教学、小组合作交流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线上教学,重在交流、督促,通过推送实验讲义、资料的方式进行预习,加以讨论、留言等形式,和学生展开讨论,互动,达到预习的目的,激励学生完成线上教学任务。学生在讨论区可以留言,老师可以根据留言内容进行实验课堂适当调整,作为课堂教学进一步自主探究的问题,为实验课堂教学节省时间,可以有效的增加实验课堂学生的实验操作时间,使线下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为实验课堂教学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线下课堂教学中,在实施的课堂中重在基础知识讲解和实验操作技能,和学生互动相结合,采学生提出的理论问题、实验操作问题在实验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和指导。课后对本实验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反思,找出实验教学的不足和亟需改进的地方,以便于为下次实验课做相对应的调整。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该实验项目融入本课程及专业其他课程的知识点和实验方法。课前,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将预习相关材料发送给学生,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了解生曲线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光电比浊法测定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同时,由4名学生组成实验小组,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留言。        

课上,教师通过对各小组随机点名汇报各自预习情况,介绍生曲线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光电比浊法测定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的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方案有序地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各实验小组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和熟练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        

实验课结束后,实验小组成员根据小组各成员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生长曲线的绘制并进行总结和思考。        

二、取得成效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应用光电比浊法测定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需要的时间很长,这就需要各小组做到团队合作,并且都要为团队负责,有一人没有做到无菌操作或者不正确使用相关仪器都会造成实验结果出现纰漏,致使实验失败;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变化,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且可以思考,如何测定真菌的生曲线,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2、在实验过程中规范实验操作,培养认真负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由于生长曲线的测定需要使用比色皿和分光光度计,正确的使用是数据精准的前提;实验中使用的大肠杆菌菌液要求无菌,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实验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要求严格,认真负责,对实验数据据实记录并进行分析。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相关仪器的正确使用,正确使用培养箱、移液枪、分光光度计、比色皿、超净工作台等是数据精准的前提;实验中使用的大肠杆菌菌液要求无菌,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实验要求,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实验相关要求,严格有序的进行实验,说明在实验前的讲解和强调中,同学们能够操作规范,提高认识,知道实验操作不规范带给实验,带给集体的结果是什么,树立了一种团队合作理念。        

         

         

         

         

         

                                                 

         

         

         

         

         

         

         

         

         

         

1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2 实验报告        

         

         

         

         

         

         

         

         

         

   

关闭

下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王淑梅:食品营养学

快速导航 |  哈尔滨学院  

版权所有: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