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
按照《哈尔滨学院2021年工作要点》(哈院党发【2021】6号)及《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暨遴选推荐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工作的预通知》要求,学校决定组织开展2021年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暨遴选推荐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凡纳入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均可推荐,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通识课等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
已认定为2017年、2018年、2019年度黑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黑龙江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 2019年度黑龙江省“三类”一流课程的课程(第一批省级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不再参与此次第二批省级一流课程的申报,可申报参评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课程主讲教师、课程团队主要成员只能参与申报一门第二批省级一流课程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二、申报类型与数量
(一)申报类型
1.线上一流课程:即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应突出“优质、开放、共享”,构建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类别更加全面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2.线下一流课程: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寂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较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3.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优质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课程。优先推荐基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申报。
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下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形成专业布局合理、教学效果优良、开放共享有效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
5.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知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在已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范围内,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能够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评定数量
1.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评定。2021年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社会实践五类)拟评定40门左右。本次鼓励申报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社会实践类课程,线上、线下课程推荐比例原则上应分别不超过四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数量不占总额)课程推荐总额的20%。
2.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学校将从本次评定的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中,按照评审打分综合排名,择优遴选24门推荐参评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3.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已认定为2017年、2018年、2019年度黑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黑龙江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 2019年度黑龙江省“三类”一流课程的课程(第一批省级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以及本次择优遴选推荐参评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的24门,可单独申报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不占用此次申报限额。
三、申报条件与申报推荐原则
具体参照《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暨遴选推荐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工作的预通知》(附件1)。
四、申报推荐程序
1.符合申报条件的课程负责人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由学院按照通知要求组织评审,确定本学院参评学校2021年一流本科课程推荐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向教务处申报。
2.教务处将组织专家对申报课程进行评审,遴选推荐申报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经公示无异议后向省教育厅推荐。
五、申报材料与要求
1.各学院推荐课程的课程负责人,需认真填写《第二批黑龙江省一流课程申报书》(附件5)、《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书》(附件7)、制作10分钟说课视频及40分钟教学实录视频,经各二级学院审定汇总,填写《第二批黑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申报推荐汇总表》(附件9)。务于5月31日10:00前,将申报材料(申报书、推荐汇总表须加盖学院公章)报送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1403室,电子版发送至965638075@qq.com。联系人:孙宏文 电话:13796050468。
2.拟最终推荐参评省级一流课程的10分钟说课视频及40分钟教学实录视频,由学校统一安排录制。
3.各学院要充分认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五类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宣传、培训工作,以此为契机推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形成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教学改革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