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知识回顾、课程导入,提出问题。
主体1案例分析
隋朝工匠李春建造的赵州桥(605年),应用浅拱结构,长50.82米﹐跨径达37.4米,宽10米,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的河面,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时河水还可从四个小桥洞流动。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重量节省石料。蕴含了近代杆、板、壳体设计的一些基本思想。
主体2案例分析
山西应县木塔的设计,广泛采用斗拱结构,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木塔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十分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晰,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第二阶段:教学主体
1. 基本概念讲解
2. 工程案例分析
3. 课堂讨论
4. 课外阅读作业
1.观看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学习通等平台上的视频,阅读教材。
2.搜集生活中由于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使构件失效的案例。
二、取得成效
课堂教学在内容、时间上更灵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易于实现。从传统的“一刀切”“固定模式”的教师讲解,转变为动态互动式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调整教学节奏,通过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地位转化为动脑思考、主动探究的教学“主角”。
三、教学反思
材料力学”是工科院校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和力学等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是相关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接触所学专业的第一门课程。“材料力学”概念发育、逻辑性强、工程意义浓厚,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工程背景,才能很好地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首先,“材料力学”的概念多、知识点多,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很多内容比较难,且课堂灌输的内容多了,学生会感觉所学东西多而乱,加之该课程对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要求较强,大多数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课时数少是“材料力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很多教学内容因课时少就只能点到为止而不能充分拓展。
“归零为整,以及删繁就简、突出概念”,适当的删减教学内容以外,还可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设计来节约课时,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好的方法。而“正本清源、理顺关系,修剪枝叶,确保主干”,可帮助学生解决对所学内容感到多而乱的困惑。这种教学内容调整的独到见解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使我对“材料力学”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有了更具体和清晰的概念。
其次,通过上学期理论力学教学积攒的经验,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一般情况我会尽力给学生推导公式,其结果是费了不少课时而收效甚微,还加重了学生惧怕学习的心理。公式讲解尽量简单、方法实用、少讲数学计算,但要保证力学的基本概念讲解清楚,让学生知道公式使用条件和会应用公式计算即可,这样既可以节约课时,又可以使问题简单化。学会如何在课时数少的情况下传授给学生最多的知识,掌握了“材料力学”的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也见识到了教学信息化技术的先进性和优势,领会到了教学改革的创新性,这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改革工作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