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成果示范     政策文件     资源库     下载中心 
1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孙婕:美国国家社会与文化

22/11/14 14:17:58  点击:[]

         

哈尔滨学院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美国国家社会与文化  

授课教师:孙婕  

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案例个数:3  


案例1:家国情怀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美国国家社会与文化        

授课教师/职称        

孙婕/讲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4        

授课对象及人数        

英语2019-1.2/44人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美国的起源,主要包括新大陆的发现及殖民过程、美国独立战争始末、新政府的成立和美国内战的爆发。        

         

思政育人目标:在了解美国历史起源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中国文化的优势。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人文精神等,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本单元的课文着重讲解美国的起源。通过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家”这个概念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中体现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引入“家国观念”,树立“家国不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案例教学        

内容        

第三单元 美国起源 American Beginnings        

思政要素        

切入点        

对比中美两国人民对“家”的不同理解        

教学策略        

探究教学/讨论教学/对比分析。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导入环节:        

a. 教师提出问题并展示PPT中的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图片中描述的是什么情景        

   给出一些提示性的词语供学生参考:PilgrimsAmerican IndiansMayflowerfirst Thanksgiving        

         

                                         

b. 展示PPT的另一幅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美国人感恩节一般会有什么仪式以及代表性的饮食。        

         

         

         

         

                                                       

         

         

         

          c. 这些殖民者成为除印第安人外最初的美国人,由他们对这片新大陆的殖民以及对印第安的迫害引出他们对“家”的理解。引发学生讨论中美两国对“家”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        

         

实施环节           

      本单元主要讲解五个板块的内容,即新大陆的发现及殖民过程、美国独立战争始末、新政府的成立和美国内战的爆发。        

a. 第一部分介绍新大陆的发现过程        

                                         

                         

b. 第二部分介绍殖民过程        

                                         

                         

c. 第三部分介绍美国独立战争始末        

1. 战争原因        

Internal causes        

External causes        

Sugar Act (1764)        

Stamp Act (1765)        

Townshend Act (1767)        

Boston Massacre (1770)        

Tea Act (1773)        

The 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        

                                                         

                         

         

2. 战争过程        

Lexington        

The 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        

Victory of Trenton        

Victory of Saratoga        

Victory of Yorktown        

Surrender in 1781        

Paris Treaty in 1783           

                                                

d. 第四部分介绍新政府的成立        

Confederation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Bill of Rights        

e. 第五部分介绍美国内战        

Economic antagonism        

Causes        

Process        

Significance        

Assassination        

                         

                         

f. 以此单元美国的起源尤其是殖民过程为导入,介绍美国”的观念,同时提出“家国不分”理念,自然过渡到我国“家国情怀”通过对比,我们要了解两种文化对于“家”的认识性差异,同时更加深刻体会中国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概念,“家”“国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虽然不同是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政权有不同的爱家爱国的具体规定和具体形式但爱家爱国本身从来没有变过。中华民族素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家国情怀”是我们国家由小到自己﹑家庭大到学校、团体、国家的具体体现。        

         

Questions suggested:        

Do you agree? If yes, which country or country block is most likely to replace the U.S. as No.1 in the future? Support your idea with evidences.        

Factors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population and age, territorial size and the amount of resources, education, national characters (hard-working or not), government structure and policies, demographic, geographic, many more?        

         

Homework: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 to predict what the world will be in 50 years and the role the US will be playing in the future.        

         

讨论结果以书面形式提交到网络平台。        

          

二、取得成效        

         

经过探究和实践,在《美国国家社会与文化》这门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效果卓著。在本单元中,思政内容的引入具体表现为从中美两国对“家”的不同理解入手,进而上升到“家国情怀”这一概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过程学生尊重并了解了中美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和综合文化素养的同时加深我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培养。学生会逐渐形成健康的家国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反思        

         

《美国国家社会与文化》属于英语专业必修课,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与美国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这些方面在我国的具体表现进行对比着重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学习美国社会基本情况的同时加深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地理及历史知识。老师本身在做好中美文化桥梁的过程中在课程实践中恰当融中国思想和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换位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流能力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一种开放、包容、理智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的文化就不会无限放大或者一味贬低国文化。        

         

         

         

         

         

         

         

         

         

   

   

   

   

   

   

   

   

   

   

   

   

   

案例2:民族团结和平等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美国国家社会与文化        

授课教师/职称        

孙婕/讲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4        

授课对象及人数        

英语2019-1.2/44人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20世纪美国民权运动。让学生了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女性解放运动和言论自由运动;理解这些运动的背景;掌握民权运动的过程、主要领导人和结果;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发生的必然性。        

         

思政育人目标: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种族歧视一直是美国社会严重的社会问题,本单元介绍的美国社会运动其根本原因就是种族歧视。相对于美国政府对黑人和亚裔等少数种族的冷漠,中国政府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团结。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民族平等不仅包括政治、法律上的平等,而且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平等。        

通过本单元的思政教育,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方针体会更多,也坚定了对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案例教学        

内容        

9单元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运动        

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起因、过程、主要领导人和影响。认识到民权运动主要是美国种族歧视的结果;由于民权运动的影响,美国60年代发生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如:反战运动、反传统文化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等。        

思政要素        

切入点        

通过观察美国教材中对少数民族裔美国人存在偏见这一社会现象,对比我国56个民族一家亲,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和对学生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教学。        

三、案例实施  

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实施过程        

1.分组:学期开始授课教师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5组,分组固定人员。        

         

2.布置讨论题:上课前授课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布置讨论题主题。        

讨论题的主题为:分析新闻中美国社会对亚裔的歧视的原因;对比美国对少数种族的歧视和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团结和融合。        

         

3.讨论区回帖个人观点:每组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各抒己见表达对讨论主题的观点并在学习通讨论区上传自己观点。        

         

                                                         

4.小组讨论:小组内每名同学得出一致观点,并选出代表课堂发言。        

         

5.课上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梳理。        

本单元主要内容为美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种族-黑人、林肯解放奴隶的宣言、美国奴隶贸易、民权运动的发展过程和结果、60年代其他社会运动。        

         

                                                             

6.小组代表展示讨论题观点。        

         

                                                           

  7.教师总结,得到思政主题的教育强化和升华。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来,欧洲殖民者大批移民到美洲。欧裔白人迅速占据了政治和经济的主导地位。美国的发展史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更是黑人被奴役的历史,少数种族被长期压迫和歧视。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各民族共同守护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格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制度和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取得成效        

经过探究和实践,在《美国国家社会与文化》这门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效果卓著。在本单元中,思政内容的引入具体表现为以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运动为背景,介绍美国的阶级构成,分析美国社会黑人及亚裔移民的歧视的原因;同时对比中国政府对56个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的态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过程学生尊重并了解了中美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和综合文化素养的同时加深我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培养。学生会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反思        

         

《美国国家社会与文化》属于英语专业必修课,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与美国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与这些方面在我国的具体表现进行对比,着重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在学习美国社会基本情况的同时加深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地理及历史知识。老师本身在做好中美文化桥梁的过程中,在课程实践中恰当融入中国思想和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换位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流能力,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一种开放、包容、理智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就不会无限放大或者一味贬低国文化。        

         

         

         

         

         

         

         

案例3:辩证分析能力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美国国家社会与文化        

授课教师/职称        

孙婕/讲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4        

授课对象及人数        

英语2019-1.2/44人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4单元 二战后的美国对外关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美国二战后卷入的冷战、原因和结果;理解美苏两国冷战期间的军备竞争的主要竞争焦点;掌握古巴导弹危机的原因、主要领导人和事件发生的主要过程并对以上知识点加以运用来分析二战后美国对外关系的主要政策。        

         

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主题讨论让学生看到全球经济发展态势: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最大的工业制造国、最大的商品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一些经济学家预测,在未来5年时间里,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提升了中美双边贸易关系。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使美国政府提高了对中国经济的关注程度。经过信息查阅和小组讨论,教师引领学生分析中国经济崛起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通过本单元的思政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伟大祖国的强大,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国影响的分析提升学生辩证客观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        

内容        

14单元 二战后的美国对外关系        

         

思政要素        

切入点        

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崛起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辩证客观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教学。        

三、案例实施  

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实施过程        

1.分组:学期开始授课教师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5组,分组固定人员。        

         

2.布置讨论题:上课前授课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布置讨论题主题。        

讨论题的主题为:分析新闻中美国社会对亚裔的歧视的原因;对比美国对少数种族的歧视和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团结和融合。        

         

3.讨论区回帖个人观点:每组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各抒己见表达对讨论主题的观点并在学习通讨论区上传自己观点。        

                                                         

         

4.小组讨论:小组内每名同学得出一致观点,并选出代表课堂发言。        

5.课上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梳理。        

本单元主要内容为美国二战后卷入的冷战美苏两国冷战期间的军备竞争古巴导弹危机,分析二战后美国对外关系的主要政策。        

         

                                                            

6.小组代表展示讨论题观点。        

         

                                                         

         

7. 教师总结,得到思政主题的教育强化和升华。        

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这使得一些经济学家视中国为美国经济的潜在威胁,要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此,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也要敢于维护世界经济秩序。我们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的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经济的崛起也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美国经济带来挑战。同时,中国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大国,发挥积极作用维护国际贸易体系秩序。        

         

8. 课后作业巩固知识点,掌握知识脉络。        

                                                         

二、取得成效        

经过探究和实践,在《美国国家社会与文化》这门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效果卓著。在本单元中,思政内容的引入具体表现以时间顺序介绍美国二战后主要对外政策:从美苏冷战和军备竞争、两个军事阵营的分化、美国二战后几任领导人外交政策的变化、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参与的两次战争和美国被袭击的911恐怖主义事件,让学生分析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基石之一是其综合国力。对比今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不断上升的经济地位,及其这一发展带来的挑战,引领学生分析美国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学生在了解美国二战后的对外关系的同时,加深了对我国经济地位的认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培养。学生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对问题的分析过程提升了学生辩证客观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美国国家社会与文化》属于英语专业必修课,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与美国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与这些方面在我国的具体表现进行对比,着重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在学习美国社会基本情况的同时加深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地理及历史知识。老师本身在做好中美文化桥梁的过程中,在课程实践中恰当融入中国思想和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换位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流能力,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一种开放、包容、理智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就不会无限放大或者一味贬低国文化。        

         

         

         

         

         

         

         

   

关闭

上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徐默:商务英语笔译 下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于艳春:旅游英语

快速导航 |  哈尔滨学院  

版权所有: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