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成果示范     政策文件     资源库     下载中心 
1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耿聪: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

22/11/14 14:21:53  点击:[]

 

 

      哈尔滨学院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  

授课教师:耿聪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选修  

案例个数:3  


案例1:第五章 英国习俗和当代生活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        

授课教师/职称        

耿聪/讲师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课程性质        

¨必修  þ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6        

授课对象及人数        

全校在校生/50人        

教学方式        

þ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英国的习俗、饮食、节日文化等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拥有良好的文化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政育人目标:        

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自信。        

案例教学        

内容        

英国习俗和当代生活                                                                                                          

思政要素        

切入点        

思政映射点:节日        

了解英国的主要节日,同时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中。对比两国传统节日,找出各自的节日文化传承。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巩固中国文化的核心地位,增强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策略        

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明确新课内容:英国的饮食文化、习俗、体育运动、节日文化        

2.问题驱动:围绕单元主题,布置问题任务。        

Question: Do you know how the British people celebrate their traditional festivals        

                               

(二)课堂实施        

1.布置小组讨论任务,切入思政要素,进入思政教学。学生可以多角度开展讨论,增强学生民族归属感,提升爱国热情。        

2.小组讨论:讨论中、英两国传统节日及各自的节日文化传承。        

                                                         

3.教师整理、总结学生的小组讨论,选择两个优秀观点点评。        

教师总结: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中华民族身份识别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形式。我们应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中,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守护我们的民族传统,保持我们的文化基因,这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对民族、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        

                               

(三)课后拓展        

完成含有思政元素的作业: 观看介绍中秋节的视频(英文版)。        

二、取得成效        

通过讲解英国的传统节日、民间风俗和当代英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学生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文化认知能力,增强了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自信,提升爱国热情。        

三、教学反思        

习俗是一国文化的传承,是人民团结在一起的内在凝聚力和自发认同感。中国文化蕴含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积淀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包含着“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传承着“爱国如家”、“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教师在教授西方文化的同时,不能忘记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中、英节日文化的对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自信,同时也促进教师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案例2:第六章 美国概览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        

授课教师/职称        

耿聪/讲师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课程性质        

¨必修  þ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6        

授课对象及人数        

全校在校生/50人        

教学方式        

þ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美国的地理概况及历史知识,能够阅读有关美国概览的文章或书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对比“中国梦”和“美国梦”辩证地看待两者间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追逐梦想、努力奋斗的精神,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和筑梦者。        

案例教学        

内容        

美国概览        

思政要素        

切入点        

思政映射点:美国梦        

了解“美国梦”的本质同时“中国梦”融入教学内容中,通过对比“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追逐梦想、努力奋斗的精神,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与筑梦者。        

教学策略        

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明确新课内容:美国政府的基本构成,三权分立的机构和主要政党等        

2.问题驱动:围绕单元主题,布置问题任务。        

Question: How do you know about the U.S.A, such as location, size, population, etc.? Could you name out some famous cities of America?         

                                                         

(二)课内学习        

1.观看视频布置小组讨论任务,切入思政要素,进入思政教学。学生可以多角度开展讨论,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追逐梦想、努力奋斗的精神。        

2.小组讨论:1)讨论“美国梦”的优缺点。        

2)讨论“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        

                                 

3.教师整理、总结学生的小组讨论,选择两个优秀观点点评。        

                                 

                                 

教师总结:        

美国梦强调的是个人富裕、个人成功、个人的自由和快乐,而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强调的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三)课后拓展        

完成含有思政元素的作业: 以My View on Dream Chasers为题,结合中国梦主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作文。        

二、取得成效        

通过讲解美国的概况,学生了解了美国的地理及气候、国旗、国歌、美国大革命、美国梦等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提升了追逐梦想、努力奋斗的精神,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和筑梦者。        

三、教学反思        

学生在介绍自己对中国梦的理解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反馈促使教师在今后更加深入地挖掘思政素材、讲好中国故事上下功夫。        

   

   

   

   

   

   

   

   

   

   

   

   

   

   

   

   

   

案例3:第七章 美国政治制度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        

授课教师/职称        

耿聪/讲师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课程性质        

¨必修  þ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6        

授课对象及人数        

全校在校生/50人        

教学方式        

þ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美国的司法机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三权分立制度和主要政党。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政育人目标: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融入教学内容中,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爱国热情。        

案例教学        

内容        

美国政治制度        

思政要素        

切入点        

思政映射点:制约和平衡原则(即三权分立制度)        

    了解美国的制约和平衡原则(即三权分立制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融入教学内容中比较中、美两国政治制度的差异,讨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爱国热情。        

教学策略        

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明确新课内容:美国的宪法、三权分立的机构及制度、主要政党        

2.问题驱动:围绕单元主题,布置问题任务。        

Question: Do you know what the three branches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二)课内学习        

1.布置小组讨论任务,切入思政要素,进入思政教学。学生可以多角度开展讨论,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爱国热情。        

2.小组讨论:1)讨论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优缺点。        

  2)比较中美两国政治制度,讨论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3.教师整理、总结学生的小组讨论,选择两个优秀观点点评。        

                                 

                                  

教师总结:        

关于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优越、有效的讨论,不同的人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利益出发,采用不同的标准,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安排,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又有有效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        

(三)课后拓展        

完成含有思政元素的作业: 观看“我们的自信制度篇—天下归心”视频。        

二、取得成效        

通过讲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学生了解并掌握了美国的司法机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三权分立制度和主要政党等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提升了爱国热情。        

三、教学反思        

学生在介绍中国政治制度优越性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反馈促使教师在如何更加深入细致地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讲好中国故事上下功夫。        

   

关闭

上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孙延弢,顾红霞:《语言学导论》 下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徐默:商务英语笔译

快速导航 |  哈尔滨学院  

版权所有: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