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成果示范     政策文件     资源库     下载中心 
1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姚远:国学精粹

22/11/14 14:28:26  点击:[]

 

          哈尔滨学院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国学精粹  

授课教师:姚远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案例个数:5  

   

   

   

   

   

   

   

案例1:屈原的文化价值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国学精粹        

授课教师/职称        

姚远/讲师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2        

授课对象及人数        

2020级1---3班 设计学类/77人        

教学方式        

þ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梳理得出“楚辞”的多重含义;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在阅读实践过程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感悟能力;        

思维目标:学生能够结合屈原的生平和作品认识屈原的文化价值。        

思政育人目标:        

1、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屈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2、学生能够立足发展的文化史观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建立联系,培育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感。        

案例教学        

内容        

屈原的文化价值        

思政要素        

切入点        

每当民族危亡、国家分裂的时刻,屈原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和为了理想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都会对当时的仁人志士产生伟大的精神感召,进而迸发出激烈的反抗举动。        

教学策略        

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明确新课内容        

结合屈原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认识屈原的文化价值。        

2、明确教学目标        

                                         

3、重申自学任务        

                                         

4、明确自学成果展示主题        

                                                                             

         

(二)学生自学成果展示        

1、学生成果汇总        

屈原与端午节     屈原与楚辞    屈原流放的心路历程        

屈原的政治成就   屈原的作品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        

2、学生成果汇报        

                                                                                                               

         

(三)问题驱动        

1、教师:如何认识屈原的价值?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发言。        

                                         

3、教师:即时评价+常规教学,揭示屈原的价值。        

                                         

4、着重分析屈原的人格核心:独立不迁        

                                         

(四)拓展比较分析:        

                                         

                                        (五)衔接“思政”教学:在比照的视角内揭示屈原的价值,并将其与中国革命文化建立联系,拓展“思政”教学的深度,激发共情心理,催生内化动机。        

         

         

         

         

         

         

         

         

         

         

         

         

(六)“思政”案例教学:赵一曼坚守革命信仰、忠贞不屈的精神,如果要进行文化溯源的话,至少可以追溯到屈原这里。        

                                                                          

         

(七)总结        

屈原的价值就在于他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和为了理想顽强不屈、致死不渝的精神,突破了儒家传统的处世之道,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一股深沉的刚烈之气!在我们的民族精神汇聚和凝结的过程中,屈原是一块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石!        

         

二、取得成效        

学生通过自学和成果分享,梳理了屈原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概况,在此基础上,将屈原的文学史成就和文化史地位统合关照,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屈原的价值。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思政”教学是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的,尤其是学生通过思考屈原、渔父、庄子的区别问题时,比较切实地认识到屈原在民族精神汇聚和陶铸过程中的基石作用。再通过打通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联系,让学生建立起文化传承的观念,学会逆向追溯文化的发展流向,对屈原“爱国主义诗人”这个评价有了更加理性和深刻的感悟。        

         

三、教学反思        

1、学生讨论环节可以适当加大比重,给更多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情况,即时评价反馈,给予学生更具针对性的引导,从而产生更好的共情效果;        

2、“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正向梳理出屈原的文化价值之后,可以尝试让学生联系现实,追溯当代文化现象的历史源头,拓展学生认识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3、“思政”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形象化教学手段,比如播放视频、观看影片等。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强化教学效果。        

         

         

         

案例2:大儒杜甫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国学精粹        

授课教师/职称        

姚远/讲师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2        

授课对象及人数        

2020级1---3 班财务管理/98人        

教学方式        

þ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自主阅读不少于20篇杜甫的诗歌作品;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从内容、思想、情感、艺术几个维度关照杜甫的诗学成就;        

思维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比照分析的方法揭示杜甫的文化意义。        

思政育人目标:        

1、学生能够深刻领悟杜甫作为儒家文化重要践行者的意义;        

2、学生能够把杜甫的人格精神与当代楷模人物建立联系,培育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案例教学        

内容        

大儒杜甫        

                  ---仁者在苦难中的追求        

思政要素        

切入点        

杜甫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践行者,“诗圣”之名除了文学的关照,更代表着宋代人对杜甫人格精神的褒扬。        

教学策略        

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情分析:问卷调查        

                                                                            

         

2、明确学习目标        

                                         

         

3、重申自学任务        

                                                                            

4、明确成果展示主题        

                                                                          

         

(二)自学成果展示        

                                         

1、学生汇报        

                                                                                                             

2、教师即时评价+常规教学        

                                         

(三)自学成果整合        

                                                                           

         

(四)自学成果分析        

                                                                                                               

         

(五)结论        

                                         

(六)“思政”案例教学        

1、杜甫在民族品格陶铸过程中的贡献。面临国家危难困苦时,杜诗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两宋之后,仁人志士大多在杜甫身上以及杜诗当中汲取营养、汲取力量。        

                                                                         

         

                                2、杜甫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扬。        

         

                                         

         

         

                                                                         

                                                                          

         

(七)课程总结        

杜甫用一生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实际,呈现了一位大儒在苦难中的追求,正如闻一多所言:“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在我们的民族精神汇聚和凝结的过程中,杜甫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人格本身也是我们民族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取得成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丰富了对杜甫诗歌的阅读积累,更加全面地把握了杜甫诗歌创作的总体风貌。在此基础上,学生把杜甫生平经历和创作实绩作以比照视角之下的分析,得到了有关杜甫文化意义的理性认知。这个学习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打破了高中以来对杜甫“忧国忧民”“诗圣”等评价比较僵化、粗浅的理解,更让学生突破文学史的框架,立足儒家文化的立场统合性地审视杜甫的诗学成就和文化意义,对学习杜诗而言是文化的反哺,让理解更加深入;对学习“国学”而言是脉络的梳理,文化和学术的传承观念更加清晰。“思政”教学与常规教学是融合在一起的,相伴发生,水到渠成,学生不会感到教师在刻意说教,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品格的砥砺和精神的陶铸。自学成果展示、小组讨论、课堂发言、课中反思等环节,反应出学生从知识、能力、思维、情感几个维度,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思政”教学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三、教学反思        

1、在分析学习成果环节,应给予学生更多发言和讨论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分析、发现,进而得出结论。这个分析的过程就是“课程思政”的过程,学生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共情效果会更好;        

2、将杜甫的精神与当代人物建立联系的环节,教师在适当引导之后,应该让学生自己举例子。从中观察学生的理解情况,倾听学生的真实感受,因势利导,即时评价,让“思政”教学活起来,而不是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强行规划学生思考的路线并得出既定的结论。“思政”教学一定是建立在共情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内化和践行。        

3、应该在课程公众号平台给予学生更多课堂、课后展示的机会,激励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是“思政”教学延伸的手段,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达到内化和践行的目的。        

   

案例3:国学概说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国学精粹        

授课教师/职称        

姚远/讲师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2        

授课对象及人数        

2020级1、2班 商务经济学/77人        

教学方式        

þ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狭义“国学”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清晰地描述“国学”的发展历程;        

思维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学习“国学”的意义。        

思政育人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近代“国学”概念衍生的背景,从中汲取仁人志士自觉捍卫民族精神家园的担当精神,培育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案例教学        

内容        

国学概说        

思政要素        

切入点        

近代以来的“国学”概念是在中西方文化对峙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这是建构学习国学意义的基础。        

教学策略        

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明确新课内容        

在梳理“国学”内涵的基础上,理解学习“国学”的意义。        

         

2、明确学习任务               3、重申自学任务        

                                                                                  

         

(二)教师常规教学        

                                              

                                         

(三)问题驱动        

                                                                                                               

         

(四)衔接“思政”教学:        

                                                                                                           

         

(五)总结        

         

                                         

二、取得成效        

作为开学第一课,学生抱持着比较高的学习兴致,尤其是有关学习国学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产生了极大地共鸣,从学生发言、看,知识、能力、思维、情感四个维度,都达到了教学目标,“思政”教学成效明显。        

三、教学反思        

    1、在揭示国学学习的意义环节,应适当地增加短视频、乐曲、历史文化名人的演讲等电教化手段,更加生动鲜活地阐释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具象化、形象化的感受,增加共情的效果。        

   2、进一步加强公众号平台展示推广的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通过“知识外显”达到内化和践行的效果。        

案例4:小学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国学精粹        

授课教师/职称        

姚远/讲师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2        

授课对象及人数        

2019级3、4班   土木工程/51人        

教学方式        

þ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小学”的著录内容;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小学与经学的关系;        

思维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解释汉字形义,阐释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思政育人目标:        

1、学生能够在汉字形义中体会到中国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        

2、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文字与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案例教学        

内容        

小学概说        

思政要素        

切入点        

汉字的造字规律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汉字承载并创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        

教学策略        

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明确新课内容        

1)“小学”概念的发展历程及小学的著录内容        

2)《说文解字》的文献学常识    3)汉字“六书”举例        

4)汉字的文化内涵             5)学习小学的意义        

2、明确教学目标        

透过汉字形义,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和中国文化的建构规律。        

3、重申自学任务        

                                         

             

(二)常规教学        

1、小学的相关知识        

                                         

                                         

2、汉字形义的举例分析        

                                                                                                               

                                                                                                             

                                                                                                             

                                                                                                                                                

                                                                                                                                                

(三)问题驱动        

         

1、教师:如何理解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发言。        

3、教师:即时评价+常规教学。        

(四)衔接“思政”教学:揭示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明确学习小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培育爱国情感。        

1、汉字形义中蕴藏着中国的历史,渗透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2、汉字所记载的传统文化典籍,其丰富性、久远性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        

3、汉字强化了民族的凝聚力,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4、汉字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以及博大的文化思想,是世界上任何文字都无法比拟的。        

(五)总结        

汉字的造字规律渗透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代表我们的远祖先民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角度。汉字和汉语也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赖以形成与提升的基础与工具。        

更重要是,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是民族团结发展的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说,汉语和汉字的特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灿烂璀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应该站在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长久发展的高度上,认识学习和热爱母语的意义。        

         

二、取得成效        

学生对汉字形义的分析兴趣浓厚,听课状态认真、专注;参与环节反应热烈,以小组为单位,积极编排动作,展示对汉字结构的理解,在知识、能力方面达成了教学目标。思维目标、情感目标是渗透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的。学生在参与解析汉字形义的各种教学活动时,正在逐渐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当学生能够独立地以各种形体、游戏方式呈现对汉字形义的理解时,说明学生已经发生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够在汉字与文化之间建立起初步的联系,而且是积极的联系。“思政”教学达成了目标。        

三、教学反思        

   “汉字与民族凝聚力之间的关系”这个“思政”映射点挖掘还不够深入,应以具象化的案例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从热爱母语、热爱国家的角度认识语言文字的文化价值。        

   

   

案例5:子学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国学精粹        

授课教师/职称        

姚远/讲师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2        

授课对象及人数        

2019级1--3班   设计学类/77人        

教学方式        

þ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诸子学派;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简单阐释经学、子学、儒学、国学之间的关系;        

思维目标:学生能够在梳理文化思潮的变迁过程中深刻理解诸子精神的本质。        

思政育人目标:        

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古代知识分子以学识匡时济世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家国情怀,增强担当意识。        

案例教学        

内容        

子学概说        

思政要素        

切入点        

战国诸子学说是传统文化思想“与世偕行”的变化形态,是各家为救时之急而创立的。        

教学策略        

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明确新课内容        

1)“子学”概念           

2)“子书”概念          

3)“子部”著录内容        

4)诸子的来源                

5)诸子精神与文化思潮的变迁        

2、明确教学目标        

以先秦、汉代、近代文献为依托,理解诸子来源,进而把握诸子精神的本质及其与文化思潮变迁之间的关系,明确诸子精神的时代价值。        

3、重申自学任务        

                                             

(二)常规教学        

1、何谓“子学”        

                                         

         

2、诸子分类        

                                         

3、诸子的来源        

                                         

(三)衔接“思政”教学        

    如果从社会需求入手探讨诸子的来源问题,可以看出:战国诸子学说是传统文化思想与世偕行的一种变化形态,是对时代的回应,是各家为救时之急而创立的,各家都在积极寻求匡时济世的途径。        

(四)“思政”教学扩展        

诸子精神与文化思潮变迁        

                                         

(五)总结        

    诸子思想是以“六经”为代表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应时而变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诸子的基本精神是追求政治的统一。他们要用自己的思想学说,治理并统治国家,所谓:“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咎繇”。无论儒、墨、法、道,都是有政治抱负的,每家都以为如欲平治天下,非我莫属、舍我其谁。每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子学都会以一种新的形态出现,并支配一个时代人的精神与时代思潮。因此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支配文化思潮变迁的正是“诸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某一家诸子思想可能有存亡问题,但就诸子精神本质而言,从未消亡。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学习诸子的意义所在。大学生应该继承诸子精神,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事业当中,勇于担当,敢于发声,引领社会的重大变革,自觉践行知识分子思想先锋的伟大历史使命。        

         

二、取得成效        

作为最先接触先进文明成果的学生群体,尤其是大学生,思想上始终是最为活跃、甚至是最为激进的。学生不缺少参与政治的热情,而是对参与的目的和承担的责任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培育学生敢于担当又要理性担当的精神尤为重要。本节课通过诸子来源的学术探讨,以及梳理诸子精神与文化思潮变迁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觉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鼓励学生关心社会、民生等重大问题,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民族复兴、国家安定、人民富足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学生从古代先贤的经历中感受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思想上和情感上都受到鼓舞,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反思        

从思政教学的路径看,还是有些宏大,应该以更加具体的案例教学让学生获得更为切实的共情感受。比如,在讲到近代思潮的时候,从诸子精神的特质联系到孙中山、毛泽东、鲁迅等革命家、思想家以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的精神引领中国的政治和思想发展,体现出知识分子强大的社会担当精神。           

         

   

关闭

上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麦慧:经典阅读与应用写作 下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孙延弢,顾红霞:《语言学导论》

快速导航 |  哈尔滨学院  

版权所有: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