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成果示范     政策文件     资源库     下载中心 
1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麦慧:经典阅读与应用写作

22/11/14 14:31:37  点击:[]

 

哈尔滨学院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经典阅读与应用写作  

授课教师:麦慧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案例个数:4  


案例1:情系祖国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经典阅读与应用写作        

授课教师/职称        

麦慧/讲师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2        

授课对象及人数        

2020级化学专业1-3班、102人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 了解梁启超、艾青、杨沫、莫泊桑的创作简况;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        

2. 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爱国之情;        

3. 把握作品的创作风格与创作艺术;        

4. 在所学作品的感召下,激发自己对祖国深切而强烈的爱。        

思政育人目标:        

1. 通过诵读《少年中国说》、《我爱这土地》等著名爱国主题诗文,引领学生深度抒发出对祖国强烈而深沉的爱;        

2. 在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与研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和近现代以来的变革,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个事实,从而加强对党、对祖国的热爱和拥护。        

案例教学        

内容        

《青春之歌》节选        

思政要素        

切入点        

本章中的所有作品中都洋溢着强烈而浓郁的爱国情感,可引导学生自行阅读后体会,并让学生结合现实,思考新时期爱国情的抒发和具体表现形式。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内在驱动力进行深刻理解,以引起情感上更深层次的共鸣。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介绍作者        

                                         

2.介绍作品        

         

                                         

         

(二)课堂讨论        

1.如何认识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结合课前进行的阅读,进行了讨论发言(占时10分钟左右)。总体话题集中于:林道静的成长过程、林道静的情感经历、林道静的爱国情怀。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所得,进行了适当的明确和指导。        

指导        

林道静的三个阶段:        

冲破家庭樊篱,寻求自我独立,与余永泽相爱,同居。        

与余永泽决裂,在卢嘉川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        

在江华等人引导下,不断接受党的教育,克服自身弱点,成为坚强的共产党员。        

    这三个阶段是通过三次痛苦的决裂而实现的。        

林道静的三次决裂        

第一次是为求得个人解放,与封建家庭决裂;        

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        

第三次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我决裂。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        

明确:        

林道静的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林道静感情的成熟经历,充分展现出她在斗争中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最终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过程。林道静是带着小资产阶级的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参加革命的。对于她的小资产阶级感情的描写,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爱情的软弱、缠绵;一是对革命不切实际的幻想、狂热和某些个人主义的思想意识。作者以饱蘸激情的笔,把林道静对革命的向往和追求,怀着新战士初上战场的心情,参加革命的细节,对卢嘉川的爱情等描绘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2.作品的艺术成就        

                                         

(三)延展阅读        

1.如何认识小说中其他几位主要人物?        

学生就对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与林红等主要人物的评价再次展开讨论(占时5分钟左右),教师根据讨论情况适当引导。        

3. 作品取得的影响        

    教师介绍《青春之歌》出版后所引起的轰动效应,以及这部作品对当时的读者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直到今天仍有所延续。        

                         

(三)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观看学习通平台上课程资料内的电影《青春之歌》,并在下次课堂上反馈自己的观影感受。        

         

二、取得成效        

2000年后出生的新一代青少年对上世纪的经典爱国文学作品缺少深入了解,平日也很少主动阅读此类作品。在中国已稳居世界前列、日益强大的时代背景之下,需要引导学生更多的了解在过去的艰难时刻,中国青年是怎样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去维护祖国的完整和稳定的,正是这种精神才造就了今日的新中国。对学生来说,阅读学习这部作品使他们用一种新的眼光认识了昔日光辉但遥远的革命前辈们,认识到他们和自己一样,也曾在青春中迷茫、痛苦,但他们最终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这使得他们的青春永不褪色、永远鲜活而灿烂。这种感悟振奋了学生的精神,帮助他们在大学起步阶段更积极地去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自己对党、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学反思        

    第一章《情系祖国》是学生在开始学习《经典阅读与应用写作》课程时接触到的第一部分,对新课程他们需要一定的接受与熟悉的过程。而《青春之歌》是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长篇小说,内容达四十余万字之多,这样的篇幅对当下已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青少年来说是足以令他们望而生畏的。教师首先就需要打消他们对阅读产生的顾虑,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另外还要在课前安排出充足的时间以保证学生能够完成预习。从上一学期的实际情况来看,预习时间非常紧张,学生大多不能阅读完全本著作,只能阅读重点篇章。这种情况影响了部分学生的自主理解和发言,需要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主要措施为提前安排预习工作,及引导学生进行速读的练习。        

   

案例2:生命哲思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经典阅读与应用写作        

授课教师/职称        

麦慧/讲师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2        

授课对象及人数        

2020级化学专业1-3班、102人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 简要了解楚辞、史铁生、海明威、王小波的创作情况        

2.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3. 理解不同作者对个人生命所做的不同选择        

4. 通过对作品的学习,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        

思政育人目标:        

思索自己的生命意义是每个青年必须完成的使命,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品读,学生应结合自己所在的现实坚定自己属于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生命意义,理解到个人生命只有同伟大祖国的复兴结合在一起,才具有长久而稳定的意义。        

案例教学        

内容        

渔父        

思政要素        

切入点        

通过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特色的介绍,了解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明确学习要点        

                         

1. 介绍作者        

简述屈原生平。        

                                         

2.介绍作品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开创了楚辞这一诗歌体裁的创作。        

                                         

(二)文本分析        

1.研读文本        

学生诵读作品,对重点字词教师进行解释、分析。之后引领学生翻译文句,加深理解。        

2. 文本翻译        

学生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将文本翻译为现代汉语版本,教师对学生的成果不足之处进行明确,对正确之处提出表扬。        

3. 内涵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讨论问题:屈原和渔父的两种形象,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值得欣喜的是,大部分学生更欣赏屈原,因为被他的爱国热情和为国献身的勇气深深打动,更表达出愿意向他学习的态度。)        

4. 头脑风暴:        

你认为《渔父》的作者是屈原吗?        

你认为文中所记之事是真实的吗?        

                                         

学生自由展开讨论、甚至辩论,教师鼓励他们思考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但要客观、实际。        

         

(三)延展阅读        

屈原《离骚》        

结合屈原的作品,全面了解、感受他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无畏精神。        

         

(四)布置作业        

         

二、取得成效        

通过教师讲解、材料分析、课堂讨论与作业等环节,学生对屈原的生平和爱国主义思想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先秦文化与诗歌的兴趣,使他们对传承中华文化更有积极性和乐观性。        

         

三、教学反思        

1.优点: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讨论等方式,学生增加了对屈原和其作品的了解,同时在学习中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也加深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        

2.不足:从案例导入、文本分析、课程讨论、练习到最后总结,导入时间较长,环节较多,课堂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案例3:眷恋故土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经典阅读与应用写作        

授课教师/职称        

麦慧/讲师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2        

授课对象及人数        

2020级化学专业1-3班、102人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 简要了解《诗经》、萧红、莫言、余光中的创作        

2. 理解作品中所表露出的对故土的复杂情绪        

3. 把握作品的创作风格与创作艺术        

4. 结合个人经历抒发对家乡的情感。        

思政育人目标:        

1. 在对故乡想往的主题教学中使学生加深对自己家乡的依恋        

2. 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成为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        

         

案例教学        

内容        

《呼兰河传》节选        

思政要素        

切入点        

通过萧红对家乡的回忆和描写,引导学生感受她对家乡的复杂情感,并分析这位左翼女作家在对家乡人、事的追忆中寄托了怎样的故土情思。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介绍作者        

                                         

在介绍萧红为本地代表作家时,引起学生对她所处环境的共识和共鸣,也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故乡对个人的意义和影响。        

2.介绍作品        

                                         

结合萧红的经历介绍其作品。        

(二)作品分析        

1.结构梳理        

《呼兰河传》全书共分为七章,各自重点不同,先作简要了解,然后将重点集中于教材节选的第三章。        

2.内容分析        

                         

概况选文内容,认识其中的人物:祖父与我。        

3.语言品读        

学生找出印象深刻的部分,分开朗诵,感受萧红这部分文学语言的清新质朴、流畅优美。        

4.体会情感        

学生阅读选文最后一节,至“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感受其中的情感。        

5. 讨论        

故乡在萧红的心中有怎样的意义?        

你对自己的故乡有怎样的情感和认识?        

6. 艺术分析        

                                         

萧红的小说艺术比较独特,对《呼兰河传》不应用传统的小说艺术来进行限制,而应去发现其特有的成就与文学之美。        

                         

(三)延展阅读        

茅盾《<呼兰河传>序》        

结合茅盾对《呼兰河传》和萧红的小说创作的评价理解萧红的小说艺术。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介绍自己家乡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二、取得成效        

    故乡的名字是每个人心头最为萦绕不去的词语,对它的眷恋、牵挂总要伴随我们的一生。有人自豪于家乡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有人抱怨家乡现今仍存在的不足,当代青年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回馈家乡、建设家乡是大学生必然面对的问题。萧红所指出的当时家乡存在的愚昧落后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了她的爱之深、责之切,也让他们更加明确了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回报方式。        

         

         

三、教学反思        

    《呼兰河传》全书为长篇小说,受条件所限,教材只节选了第三章的部分内容,但对作品的深入分析与学习仍需建立在阅读全书的基础之上。部分学生对阅读此类长篇作品的态度不够积极,或是能力所限,使得课前预习未能达到理想状态。全书七章各自相对独立,分章阅读是可行的,课前预习可调整形式,让学生先从部分章节入手,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也自然提高了阅读效率。对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有针对性的指导,切实提高他们的相关能力。        

         

   

案例4:理想信念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经典阅读与应用写作        

授课教师/职称        

麦慧/讲师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2        

授课对象及人数        

2020级化学专业1-3班、102人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 了解鲁迅、食指、雪莱、金庸的创作简况        

2. 简要掌握西方诗歌的鉴赏方法        

3.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对现实社会的思索        

4. 通过对作品的学习和思考,树立起自己的正确理想。        

思政育人目标:        

1.使学生学习、理解前辈的坚定信念        

2.使他们在思索中得出自己的认识,坚定自己在思政方面上的信念和理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做好充足准备。        

案例教学        

内容        

《复仇》其一        

思政要素        

切入点        

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感知其开启民智救国救民的人生追求,思索是怎样的社会现实改变了鲁迅的思想。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介绍作者        

鲁迅的创作情况        

2.介绍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鉴赏要点。        

                                         

(二)作品分析        

1.《复仇(其一)》的核心问题        

                         

2. 研读文句        

学生分部分朗读文本,思考隐藏在文句下的深刻含义。        

                         

教师介绍作者的创作动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几大关键词:        

                         

明确这三个关键词的含义:        

                         

                                         

3.讨论        

提问: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依然还存在着“路人”“鉴赏”的现象(举一些近年内发生的恶性围观事件为例),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真实心理是怎样的?我们应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学生自由讨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乏或真挚、或深刻、或独树一帜的心声,弥足珍贵。        

                                         

4.艺术成就        

《野草》作为鲁迅唯一的散文诗集,语言艺术上的成就向来为人称道,学生对这部作品较为陌生,本次课程使他们对鲁迅多样化的、成就极高的文学艺术成就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三)延展阅读        

《阿Q正传》《药》《示众》        

通过对鲁迅阅读笔下大量出现此类现象描写的作品,理解他所批判的两种“国民劣根性”:“看客心理”和“精神胜利法”。        

         

(四)布置作业        

完成一篇读书笔记,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二、取得成效        

鲁迅的作品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之较为熟悉,对鲁迅的思想、作品特色也比较了解,但鲁迅的散文诗确是他们之前很少接触到的。这些作品语言晦涩朦胧,意象尖锐抽象,虽然篇幅较短,但文内信息含量巨大,思想深邃复杂,学生阅读学习时恰如翻越高山一般,克服重重困难才得以领略山顶风光,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了更多的热情,也取得了丰硕的收获。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国民心理的刻画是有着真实而长久的生命力的,学生以旧作对照今日现实,发现仍需对文中描写的劣像时时反思,这使他们增强了对社会的关注程度,也提高了他们作为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教学反思        

1.优点:本篇作品的学习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到鲁迅的文学创作成就,也使他们对鲁迅笔下的中国国民心理有了更多认识,对自己肩负的建设国家、建设社会的使命有了更强烈的意识。        

2.不足:本文中大量意象具有尖新晦涩的特点,作者有时又有意语焉不详,形成了较高的阅读门槛。学生们在课前自学中很难取得有效的学习成果,课堂进度难免受到影响。可以在课前布置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自主阅读。        

         

         

   

关闭

上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马丽娟:公共管理学 下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姚远:国学精粹

快速导航 |  哈尔滨学院  

版权所有: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