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成果示范     政策文件     资源库     下载中心 
1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梁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22/11/14 14:38:18  点击:[]

 

哈尔滨学院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授课教师:梁栋  

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案例个数:5  


案例1:Asch的从众实验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授课教师/职称        

梁栋/讲师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课程        

þ专业教育课程        

实践类课程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10/54        

授课对象及人数        

社会工作2018-1/37人        

教学方式        

¨线下   þ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掌握人类行为的类型,人类行为的特征        

思政育人目标:对科学精神的深入探索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把握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        

内容        

【案例】心理学家Asch的从众实验(1951):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第7人是真正的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等长。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一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面对这一实验情境,真被试在做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Asch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        

【讨论】从众行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它表现了行为的什么特征?你遇见过何种从众行为?        

附:实验内容        

                         

         

         

                         

         

         

                         

         

思政要素        

切入点        

心理学、社会学领域专家们的理论揭示了人类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多种事物的分布及发展规律。对科学精神的深入探索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把握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        

三、案例实施  

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实施过程        

         

教师学习通发起案例讨论→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总结→讲解知识点        

         

学生案例讨论观点词云:        

         

                         

         

         

         

部分学生观点:          

             

     

     

     

     

     

     

     

     

     

     

     

     

     

     

     

     

二、取得成效    

案例所在课程知识点为:    

(三)人类行为的特征      

1、适应性      

2、多样性    

3、可变性    

4、可控性    

5、整合性    

学生们根据案例中的经典从众实验进行分析对比,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得出从众行为是人类行为的适应性特征这一正确结论。深入了解社会科学类实验的规范操作过程,以及从众得出实验结果的逻辑准则。并能够根据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举一反三对生活中的从众行为进行归类和总结。达到了所学理论知识能够应用于实践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教学效果。    

学生准确列举了随大流闯红灯过马路,从众消费,网红打卡甚至从众恋爱,并能够深入剖析从众的心理原因和行为特征。达到了本课的预期思政目标:根据心理学、社会学领域专家的理论实验所揭示的人类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明晰了现实生活中多种事物的分布情况及发展规律。学生们对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入探索,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把握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通过经典社会类实验引发学生对社会行为现象的深入自考,自主剖析从众现象的深层心理原因。    

同学们关于从众现象的举例非常具有代表性,教师应该选取其中一部分与同学们进行进一步深入剖析,但对于部分稍欠妥当如“电梯里站立朝向一直”的例子及时进行错误原因分析,如朝门站立属于节省认知资源常规行为,或者,也可深入进一步探讨如果做实验一个人进入电梯之前,其他人均保持背立朝向,新进入成员会如何选择?带领同学们探索如何通过辩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2: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的难题”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授课教师/职称        

梁栋/讲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10/54        

授课对象及人数        

社会工作2018-1/37人        

教学方式        

¨线下   þ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理论,应用相关理论对现实生活中人类行为的特殊现象进行剖析和解释说明。        

思政育人目标:坚定科学、先进理想和信念,加强用科学理念武装头脑,提升境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把握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        

内容        

【案例】“海因茨的难题”:在欧洲,一位妇女因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而濒于死亡。医生们认为只有一种药或许能挽救她的生命。那是她所在的镇上的一位药剂师最新研制的一种“镭”。这种药的成本昂贵,而且这位药剂师向购买者索要10倍于成本的高价。他花了200美元制造“镭”,但在售出时,一小丸“镭”他就卖2000美元。这位病人的丈夫叫海因茨,他向认识的所有人都借了钱,但在最后也只能借到1000美元,仅仅够要价的一半。他向药剂师恳求说他的妻子快死了,求他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以后再支付另一半钱。但药剂师却说:“不行,我研制该药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所以,海因茨绝望了,他后来闯进了药店,为他的妻子偷了治病的药。海因茨应该这样做吗?        

【讨论】        

(1)海因茨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海因茨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思政要素        

切入点        

坚定科学、先进理想和信念,加强用科学理念武装头脑,提升境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把握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产婆术式提问、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实施过程        

         

教师发布“海因茨的难题”道德两难案例→引导学生讨论第一个题目:        

         

(1)海因茨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内容词云:        

         

                         

         

                         

                         

虽然偷窃行为是不对的,但是相对同学认为海因茨还是应该去为妻子偷药的,但这个时候同学们给出的可以去偷药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而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偷药的同学也给出了自己的合理原因。        

接下来教师继续追问第二个题目: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在第二题上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第一题中认为该偷的同学也认为偷药的行为是错的,但是其中一些同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释。        

教师继续追问第三题:        

(3)海因茨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经统计关键词发现1/3的同学认为没有义务去偷药,但相对多数的人认为为拯救濒死的妻子而去做一个正常情况下的“错事”是应该要做的。        

教师继续追问第四个问题: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在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挽救生命这件事在道义上是重要的。统计下来1人认为不重要,4人认为需要看与当事人的关系,这时大多数的同学的观点已经和自己第一问的答案产生了差异,道德观的提升已经开始酝酿。        

教师继续追问第五个问题:        

(5)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        

                         

                         

到了这个问题,基本上所有同学都认为在道义上海因茨偷药是没有错误的,包括之前第一问认为不应该去偷药的同学。有些同学会强调,但是偷药行为本身是存在错误的,所以词云中“错误”一词出现的频率较高。        

教师继续追问最后一个问题: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追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多数同学希望能够更尽力一些,通过相对更合法的途径来解决目前这个困境。        

二、取得成效        

案例所在知识点:        

一、前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        

3.好孩子取向阶段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6.普遍道德原理的定向阶段        

德两难问题本来就指向心灵,道德两难中的各种提问方法,苏格拉底的产婆式追问法一样,杜绝学生的回避,不断变换对象,附加新的信息和条件,一步步把学生引向真实的内心和情境,让他们在痛苦和生命体验中获得认识和真知。        

一开始很多同学处于4的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认为偷药的行为是违法的,但是不去救濒死的妻子内心又是不安的。于是出现了激烈的道德与法治层面的内心冲突。通过六个提问层层递进,很多同学认识到了虽然偷窃的行为是不对的,但是在保护生命的道义上和作为丈夫需要维护自己妻子生命义务的社会契约上,都是一个人在做决策时需要认真考虑的行为决策出发点。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灵产生了较大震动。        

         

三、教学反思        

老师的答案并不重要。关键先要界定学生当前所处的认知阶段和水平。再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水平的研讨中,引发学生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最后,使得学生同化和吸收高一阶段的认知,提高自己的判断水平,优化自己的思维素质,促进自己的逻辑发展。        

还应该进一步明确学生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以及经过本轮案例讨论学习,其道德发展阶段是否有产生变化,产生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原因是何种的,对其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我的理解中课程思政就是通过课程理论和案例的学习,让学生们能够在观念上更加进益,认知更有广度,思维更有深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看得到自己的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        

         

   

   


案例3:代孕事件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授课教师/职称        

梁栋/讲师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实践类课程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10/54        

授课对象及人数        

社会工作2018-1/37人        

教学方式        

¨线下   þ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不孕相关社会问题,代孕相关社会问题,人工流产相关社会问题,性别偏好相关社会问题,生育安全相关社会问题        

思政育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明确何为是非、正误、主次、真假、善恶、美丑,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        

案例教学        

内容        

       

     

 
    【讨论】     根据两则社会新闻讨论     你关于代孕     行为     的观点          

 

思政要素        

切入点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实施过程        

教师呈现案例→②学生展开讨论        

讨论词云提取        

                         

部分学生观点:        

                         

                         

         

教师对同学们观点进行分享和总结        

二、取得成效        

案例所在知识点:        

代孕中存在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首先,代孕可能会侵害妇女生育自由和人身自由权。        

其次,代孕可能会侵害代孕子女的利益。        

最后,代孕可能会引发纠纷。        

本节课的思政要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明确何为是非、正误、主次、真假、善恶、美丑,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同学们而关于代孕问题的讨论其实观点存在一定冲突,有的同学认为代孕就是不合情、不合法、不合理、不应该出现的行为,有的同学则认为,既然在某些国家代孕合法,就说明它有存在的价值,在某种程度能帮助不孕人群实现繁衍愿望。观点的交锋碰撞出了更多的新的思路,同学们也在讨论的过程中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明确了什么是是非、正误、真假、美丑,比如,在某些国家合法的事情也未必就是合理的事情。道德价值体系不一致,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也不一致。我们要坚守的是我们自己认同的、中国文化传承的、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反思        

关于代孕问题的讨论除了是否支持之外还应该把问题的重点放在代孕会出现的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上,追根究底代孕带来震动最大的还是伦理问题,包括妇女生育自由和人身自由也包括各种不同方式代孕而来孕子的身份问题,这都是需要明确自身态度、观点的价值观问题。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纠纷。社工在处理案主问题时和心理咨询不同是要带着自己价值观来完成工作的。所以价值观的端正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4:儿童虐待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授课教师/职称        

梁栋/讲师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实践类课程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10/54        

授课对象及人数        

社会工作2018-1/37人        

教学方式        

¨线下   þ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掌握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进一步通过相应理论能够分析儿童期虐待的具体影响,及其成因。        

思政育人目标:学生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人类行为特征影响因素的基本理论,能够深切体会家庭对个人成长做出的奉献,学会成长,懂得感恩。深入结合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强烈的社会文化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案例教学        

内容        

                                       

         

         

【主题讨论】        

根据文艺电影作品《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儿童虐待的环节展开关于“儿童期收到虐待会产生什么影响”的讨论。        

思政要素        

切入点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人类行为特征影响因素的基本理论,能够深切体会家庭对个人成长做出的奉献在此基础上学会成长,懂得感恩。深入结合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强烈的社会文化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实施过程        

教师呈现案例→②学生展开讨论        

讨论词云提取        

                         

部分同学观点:        

                         

                         

                         

教师总结:儿童虐待可能使心理发展停留在“一个受伤孩子”的状态。这种心态可能会表现为受虐者自恋性认同、施虐者认同和投射性认同等。家庭暴力随处可见,健康成长便显得尤为可贵。那我们是如何健康长大的呢?        

二、取得成效        

案例所在知识点:        

受虐儿童心理的影响表现:        

儿童虐待与人格障碍 容易出现边缘型、回避障碍、受虐狂、自恋倾向、施虐倾向、反社会人格等。        

受虐儿童认知发展上 虐待与儿童词汇和造句方面的语言发展迟滞        

受虐儿童情绪发展上 更易怒,固执,缺乏热情,甚至表现冷漠,抑郁等。        

受虐儿童社会行为上 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敌意、攻击性和退缩行为。        

在讲解知识点之前进行思政案例研讨环节,学生们自发从生理、人格、认知、情绪、社会行为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围绕在外显的人格、情绪和社会行为的讨论相对较多,关于认知方面的认识相对较少。通过共同的案例讨论和新知识点讲解,同学们能够较为全面的认识到儿童期受虐对人一生生理、心理、行为的巨大影响。        

在后续的总结中需要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国传统教养方式下很难避免一定程度的暴力育儿,或多或少会对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心理特质、行为方式产生一定影响。但一方面父母成为父母之前没有经过培训,没有学习过家庭教育,只不过是在传承着自身经历过的,或者自己认为有效的育儿方式。但不管怎样绝大多数的孩子仍然是被爱的,而我们作为社工可以做的就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爱,而不是因为无知而受到伤害。        

         

三、教学反思        

在本次案例讨论过程中儿童期受虐的影响是讨论重点,但健康成长和懂得感恩也是齐驾并驱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讲授过程和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该将重点相健康成长和懂得感恩的方向稍作倾斜。        

除此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作为社工专业人员,应该怎样结合法律、结合国家政策和整合各方资源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童年期虐待的深远影响,并且通过教育、宣讲和社工活动如何能够尽量减少童年期虐待的发生频率,在根源上避免悲剧的发生。        

         

         

         

         

         

         


案例5:青少年自杀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授课教师/职称        

梁栋/讲师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实践类课程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10/54        

授课对象及人数        

社会工作2018-1/37人        

教学方式        

¨线下   þ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掌握青少年自杀行为发生的内部深层原因,认识行为表象下的本质过程,以及对青少年自杀问题提供针对性的社工帮助。        

思政育人目标:任何科学理论离不开猜想、认识、实践、认识等过程,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意识、独立精神、对立统一思维,使学生真正懂得辩证思维方式等科学思维方式        

案例教学        

内容        

                                         

学习通发布新闻案例https://news.ifeng.com/c/86ANhrZex8i        

【讨论】成都四十九中学生坠亡事件民众关注点的缺失有哪些?        

思政要素        

切入点        

任何科学理论离不开猜想、认识、实践、认识等过程,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意识、独立精神、对立统一思维,使学生真正懂得辩证思维方式等科学思维方式,了解青少年自杀行为发生的内部深层原因,有助于认识行为表象下的本质过程,对青少年自杀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实施过程        

         

教师呈现案例→②学生展开讨论        

         

提问:成都四十九中学生坠亡事件民众关注点的缺失有哪些?        

         

讨论词云提取        

         

                         

部分学生观点:        

                         

                         

青少年自杀原因探析        

                    词云提取:        

         

         

         

         

         

         

         

部分学生观点:        

                         

二、取得成效        

案例所在知识点:        

(二)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1.生理学因素        

2.遗传因素        

3.精神疾病        

4.童年逆境        

5.家庭教养方式        

6.校园欺凌        

7.生活压力事件        

引导学生们对引发巨大社会舆论的中学生自杀事件进行剖析,讨论了事件发生时民众关注点的缺失有哪些?引发学生对社会事件网络舆情的思考。接着引导学生共同探析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都有哪些,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主要在于心理健康关注的缺失,这确实是青少年自杀预防的一个主要因素,但真正导致青少年自杀的深层原因非常之多,包括前额叶的损伤,家族遗传,童年的不良经历,暴力或者忽略的教养方式,校园欺凌以及重大或者过多的生活压力事件。        

经过逐条讲解之后同学们对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深表认同,感受到了自己先前考虑问题的不够全面之处,并能够根据新学习的理论知识重新对案例事件的成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切实的培养了学生们猜想、认识、实践到再次认识的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精神。        

         

三、教学反思        

任何科学理论离不开猜想、认识、实践、认识等过程,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意识、独立精神、对立统一思维,使学生真正懂得辩证思维方式等科学思维方式,了解青少年自杀行为发生的内部深层原因,有助于认识行为表象下的本质过程,对青少年自杀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除了具体的理论条目之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前沿科技研究结果,很多医学、心理学研究也是在不断地更新和推翻原有理论的过程。经典研究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新研究也不一定就是真相或者没有道理,我们需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真正认识到不同现实的合理之处,通过自己的总结和思考尽可能的贴近真相。这也是我想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对立统一思维。        

         

         

   

关闭

上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杨佳佳:社会心理学 下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马丽娟:公共管理学

快速导航 |  哈尔滨学院  

版权所有: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