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成果示范     政策文件     资源库     下载中心 
1

课 程 教 案---金铭霞 :应用语言学

22/11/14 14:42:38  点击:[]

 

 

   

   

   

 

   

   

     

   

   

   

   

   

    应用语言学                  

        文法学院                    

          金铭霞                

        2021年春季学期                

   2019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2班                      

     

     

哈尔滨学院教务处制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应用语言学      

课程编号      

7372Z007      

       

2      

课程类别      

必修课      

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课R      

选修课      

通识教育□;专业方向□;拓展      

授课面向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授课时间      

20213-7      

开课院系      

文法学院****系(教研室)      

系主任:刘宁      

教学院长:周晓燕      

教师信息      

主讲教师:金铭霞  职称:讲师       

辅导教师:刘玉杰、刘宁      

课时信息      

上课周数:18      

周学时:2学时      

 外:72学时      

理论课学时共计:36学时      

 课:22学时      

习题课:10学时      

机动:4学时      

实验(上机、实践)学时:12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作业      

教材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13.      

参考      

1.应用语言学导论》,陈昌来商务印书馆200712       

2.应用语言学纲要》,齐沪扬、陈昌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       

教学资源      

1.超星尔雅教学平台      

2.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 | 学习强国      

https://www.xuexi.cn/d3715b7f57e5e099f07905a4b33958e0/9b0f04ec6509904be734f5f609a3604a.html 3.应用语言学入门_四川大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SCU-1207107814      

课程目标      

1.掌握本学科领域创新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应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发展,进而进行创新性研究,能够跟踪专业发展的前沿,掌握前沿发展的动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2.能够有较强的双语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能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能规范地使用汉字,能够掌握专业名词的英语表达方式,相关专业内容可以运用英语流畅表达。      

3.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背景,掌握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了解学科国际动态,关注全球重大问题,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4.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调整学生的语言观和理论建设,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实践性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能够以人的价值、感受和尊严为尺度,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能够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并得出科学结论,理解自然世界的改变并作出合理行动。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2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创新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的应用专业的知识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性研究。      

1      

3.2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与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2      

4.1具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技能和相关的研究能力。      

3      

4.2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4      

5.2学会善于控制自我、换位思考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5.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处理不断变化的人际关系。      

5      

   

教案制定人:                                    教案完成时间:  

教案定人:                                    教案更新时间:  


   

课次        

一章 绪论      

       

1.语言、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2.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3.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4.应用语言学的定义      

5.应用语言学的学科范围      

支撑课程目标        

1、4、5        

计划学时        

2学时      

教具:计算机、投影仪      

教学目标        

1.了解:语言应用研究的意义,应用语言学学科建立前的情况,应用语言学学科形成到现在的情况(支撑课程目标12、3、4、5      

2.理解:应用语言学学科的任务和本课程的目的(支撑课程目标12、3、4、5      

3.掌握:应用语言学学科的任务(支撑课程目标12、3、4、5      

4.运用:对应用语言学某一分支发生兴趣,并深入了解。(支撑课程目标12、3、4、5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2.为什么有了本体语言学还要有应用语言学      

3.应用语言学的学科范围      

1.突出重点内容利用ppt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内容      

2.针对重点内容运用问答式引导学生形成语言学发展史的脉络      

3.运用共同解决问题式讨论法引导学生清楚了解应用语言学的学科范围      

教学难点        

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1.教师讲授      

2.通过课后查找资料形成思维导图的方式解决      

教学方式        

方法        

讲授式为主问答式共同解决问题式引导式讨论教学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师的教学组织与引导)        

备注        

(强调重要结论、内容或具体方法)        

本章教学内容摘要:        

         

1.语言、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2.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3.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4.应用语言学的定义      

5.应用语言学的学科范围      

应用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与理论语言学区别很大      

可以运用图表总结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及分支      

本章课程思政元素映射点:        

1.树立正确的语言观,热爱汉语,明确语言学发展历史,以及各种语言理论对语言研究以及语言教学的影响,打下理论基础。      

2.结合语言热点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反思意识和理论思辨能力。      

3.具有开放意识,用全球视角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了解国内外学科理论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开阔知识视野,为以后从事语言文字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4.提高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能够运用应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指导自己的语言使用,解决实际语言问题,并能够结合社会语言运用实际分析语言现象,解决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次教学安排:一、课程介绍5分钟)        

二、问题提出(新知识点导入5分钟)      

三、新知识点讲解及问题解决方案的各方观点(含教师个人的观点40分钟)      

四、学生发表个人观点(5分钟)      

五、师生点评(10分钟)          

、分组讨论(20分钟)      

、点评、归纳与结(7分钟)      

、布置作业及思考题(3分钟)3.1 语言教学的性质和基本过程      

3.1.1 语言教学的性质与目标      

3.1.2 语言教学的类型和基本过程      

(一)语言教学的类型      

1.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      

2.常规教学和业余教学      

3.长期教学和短期教学      

4.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      

5.儿童教学和成人教学      

6.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教学      

(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过程      

1.制定语言教学政策      

2.进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      

3.编写语言教学的教材      

4.师资选拔和培训      

5.课堂教学      

6.语言测试      

7.语言教学研究      

3.2语言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3.2.1语言教学的历史回顾      

(一)国外语言教学的历史      

(二)我国语言教学的历史      

我国的语言教学包括汉语教学、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对外汉语 教学等多种类型。历史上,汉语教学长期附属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在我国各 类型的语言教学中占据突出的地位。我国的语文教学可以分为5个阶段:萌芽阶段、传统阶段、变革阶段、改革实验阶段、繁荣发展阶段。      

(三)特殊群体语言教学      

3.3  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      

()第一语言及相关概念      

3.3.1 第一语言与第一语言教学      

(一)第一语言      

(二)第一语言的获得      

()第一语言教学      

1.第一语言教学      

2.第一语言教学的特点      

3.3.2 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教学      

()第二语言及相关概念      

1.第二语言      

2.目的语      

3.外语      

(二)第二语言的学习      

()第二语言教学      

1.第二语言教学      

2.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与第一语言教学相比,第二语言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交际能力为目标。      

(2)第二语言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通过大量练习和反复实践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      

(3)第二语言教学以集中进行强化训练为主要教学形式。第二语言学习者多为成人,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目的语,客观上需要课程集中,内容密 集,进度较快,班级规模相对较小。      

(4)第二语言教学重视基础阶段的教学。基础阶段的教学对第二语言的初学者来说尤其重要,它将为进一步学习目的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5)第二语言教学注重语言对比。第二语言教学通过目的语与母语的对比,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6)第二语言教学重视母语目的语的迁移。      

(7)第二语言教学更加注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要熟练地掌握并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就必须学习该语言的文化,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相关的文化。      

第二语言教学的这些特点会影响到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教学原则等的确定。      

3.3.3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比较      

()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共性      

1.从教的方面来看      

2.从学的方面来看      

(二)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差异      

具体地看,二者的不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起点不同      

2.学习者学习动机不同      

3.教学环境氛围不同      

4. 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      

5.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6.教学对象不同      

7.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      

8.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同      

9.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不同      

10.接触的语言材料不同      

3.4 中国语言教学的诸方面      

3.4.1 语文教学      

3.4.2 外语教学      

3.4.3 双语教学      

3.4.4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特点和任务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过程      

 (四)对外汉语的教材编写      

 (五)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测试与评估      

 (七)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研究      

1)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      

1.行为--结构主义理论      

2.转换生成语法--认知理论      

3.交际教学法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      

1.输入假说      

2.文化适应模式      

(三)语言教学中的对比分析研究      

1.什么是对比分析      

2.对比分析的步骤方法和难度等级模式      

1)对比分析的步骤方法      

对比分析一般按照如下步骤方法进行:      

A.描写。以一定语法体系为依据,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准确、 清晰的描写。      

B.选择。选择一定的语言项目、规则或结构进行对比。      

C.对比。找出两种语言关系中的特殊点。这要依据参照点的有效性,即具有可比性。      

D.预测。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难点。这种预测可以通过难度等级模式和心理学、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而得到。      

(2)对比分析的难度等级模式      

为了使对比分析能够形式化,语言学家还建立了数种难度等级模式。其中经常介绍的是布拉图(Clifford Prator,1967)的模式。他将难度分为六个等级      

(四)中介语理论研究      

1.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2.中介语理论的发展      

3.国内对中介语理论的引进和研究      

4.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涉及中介语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母语迁移的研究与应用      

(2)关于目的语知识迁移的研究与应用      

(3)关于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4)关于学习环境 ’      

5.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观念的影响      

()偏误分析研究      

     1.偏误分析的产生和理论基础      

1)偏误分析的产生      

2)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2.偏误的来源和偏误的类型      

1)偏误的来源      

(2)偏误的类型      

(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本章课程思政元素映射点: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和教授除了语言本体知识还有文化语言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征第二语言的教学同时也是文化的教学作为今后的国际汉语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      

2.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教学及其相关概念中,引入爱国主义教育,无论身在何处汉语永远是我们的“母语”,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也是为了更深入了解汉语,更好地传播我国优良的语言文化      

3.了解国家的语言教学历史及其方针政策,在我国的语言教学中从孔子开始讲解孔子教育思想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也为今后从事教师职业确立思想标准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师德师风国家语言文字水平是国家“软实力”强大的表征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语言教学。      

4.学习第二语言教学理论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运用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进行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新意识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等理论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提升运用理论和所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全面、系统了解语言教学全貌,掌握其全貌有助于开阔学术视野,引起学习兴趣为今后的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语言教学部分内容既包括第一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又包括中国语言教学历史和外国语言教学历史宣传我国语言教学历史以及语言教学方面的成果有助于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树立国际汉语教师的形象代表国家的形象意识以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学家的奋斗史和奋斗思想为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确立为更好地传播我国优秀语言文化而奋斗的精神      

6.双语教学内容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从语言和文化对比的角度深入了解本国和外国的语言文化体现我国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        

       

本节次教学安排:        

、课程回顾(每次课5分种        

          

新知识点导入每次5分钟)      

          

三、知识点讲解每次20分钟)      

          

四、案例点评小组讨论10分钟)      

          

五、小组阐述讨论结果10分钟)      

          

六、教师点评讲解15分)      

          

七、设置问题及学生讨论20分钟)      

          

八、教师讲解15分钟)      

          

九、角色扮演45分钟       

       

十、教师点评(10分钟)      

       

十、布置作业及思考题(3分钟)      

4.1社会语言学的性质和特点      

4.1.1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一)语言与社会      

1、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2、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      

(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或社会与语言的关系。通俗的说,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何人在何地何时对何人如何说何种话。      

(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1、关于宏观社会语言学和微观社会语言学      

2、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1.2社会语言学的学科特点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语言学的学科特点      

(二)社会语言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4.1.3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论和研究程序      

(一)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论      

1、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客观性原则      

(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程序      

1、选定课题,建立假设      

2、确定研究范围和调查对象      

3、调查实验,搜集材料      

4、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4.1.4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价值及应用      

(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用价值      

(二)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应用      

4.2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      

4.2.1国外的社会语言学      

(一)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发展      

(二)社会语言学兴起的动因      

1、社会外部动因和客观物质条件      

2、语言学自身的发展      

(三)社会语言学也研究的主要类型      

1、祝畹瑾的归纳      

2、周庆生的归纳      

3、徐大明等人的归纳      

4.2.2中国的社会语言学      

(一)传统语文学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1、有关语言与社会的记载与论述      

2、方言与文化的研究      

3、少数民族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      

4、语言规划的实践和研究      

(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社会语言学      

1、社会语言学的引进      

2、我国社会语言学的建立      

3、我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      

4、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三)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1、理论社会语言学和应用社会语言学      

2、宏观社会语言学和微观社会语言学      

3、共时社会语言学和历时社会语言学      

4、描写社会语言学和动态社会语言学      

5、一般社会语言学和个别社会语言学      

4.3语言接触      

4.3.1概说      

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指不同民族、不同社群之间由于社会生活中的相互接触和影响而引起的语言接触关系。语言接触可分为自然接触和非自然接触。      

4.3.2语言影响      

(一)语言影响的类型      

1、从影响的程度看  可分为浅影响和深影响两类。      

2、从影响的时间来看  长型和短型      

3、从影响的方式看  可分为口语型和书面型。      

4、从受多少语言影响看      

(二)语言影响的内容和范围      

(三)语言影响的制约因素      

4.3.3语言兼用      

(一)语言兼用的性质      

(二)语言兼用的类型      

(三)语言兼用程度的制约因素      

4.3.4语码转换      

(一)语码转换的性质      

(二)语码转换的类型      

1、情景型转换和喻义型转换      

2、句间转换、句内转换和附加转换      

3、从语码转换所涉及的语言成分看语码转换的类型      

(三)语码转换的制约因素      

1、与交际参与者有关的主观因素      

2、与场景有关的客观因素      

3、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话题或内容      

4、语码因素      

(四)语码转换的交际功能      

1、实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2、帮助说话人获得有效地言语表达形式  便利、引用、复述、突出。      

4.3.5语言转用      

(一)语言转用的类型      

(二)语言转用的条件      

1、民族的融合      

2、分布的变迁      

3、脱离民族主体      

4、民族间的通婚      

4.3.6与语言接触相关的其他社会语言问题      

(一)语言冲突      

(二)语言濒危      

(三)语言干扰      

4.4语言变异      

4.4.1语言变异与变异学派      

(一)语言变异      

语言变异(language variation)现象,是社会语言学一个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语言变异是指语言因各种社会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差异。      

(二)变异学派      

4.4.2语言变异的分类      

(一)语言变异的成因来分      

(二)从变异在语言系统中出现的范围或层次来分      

(三)从变异在社会中的作用来分      

4.4.3语言变体      

(一)语言变体的性质      

语言变体(variety in language)是指具有类似社会分布的一组语言项目。所谓“一组语言项目”,可以是整个(甚至不止一个)语言结构系统,也可以是某个音、某个词,或是某项语法规则,也可指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      

(二)语言变体的分类      

1、从说话人本身的社会特征来分      

2、从说话人对语言的使用来分      

(三)地域方言与社会      

(四)语言的社会变体      

1、语言的全民性与语言的社会变异      

2、社会方言与社会集团、社会阶层、言语社团      

1)社会方言      

2)言语社团      

3)社会阶层与语言变体      

3、语言与职业、行业      

1)行话和秘密语      

2)领域语言      

4、语言与年龄      

1)语言存在年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直观、最常见的。      

2)语言年龄差异的表现形式。      

5、语言与性别      

1)语言性别差异的具体表现      

2)语言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6、语言与社会诸因素      

       

       

本章课程思政元素映射点:        

1.提高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能够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语言使用,并能够结合社会语言运用实际分析语言现象,解决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宏观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指导学生对我国当前普通话形成历史进一步了解,同时明确现代汉语的形成就是语言接触与融合的过程,形成兼容并蓄的思想观。      

3.微观社会语言学理论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变化受社会发展变化影响,同时明确语言使用的“身份”问题,了解语言受社会因素影响会产生变异,有助于在社会交往中更好地与人沟通,减少社会交往中的隔阂,使得人与人之间交往更加和谐。      

4.明确汉语传播的路径,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播汉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社会语言学是一个很大的术语,它覆盖了大量有关语言和社会的问题,包括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对学习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身份以及社会责任,在社会中基于社会身份使用规范的语言行为。了解社会和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能够以开阔的视野、广博的胸怀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化,同时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        

       

本节次教学安排:        

一、课程介绍5分钟)        

二、问题提出(新知识点导入5分钟)      

三、新知识点讲解及问题解决方案的各方观点(含教师个人的观点40分钟)      

四、学生发表个人观点(5分钟)      

五、师生点评(10分钟)          

、分组讨论(20分钟)      

、点评、归纳与结(7分钟)      

、布置作业及思考题(3分钟)      

       

一、课程回顾(5分钟)      

本次课程小组活动内容介绍5分钟      

三、各小组展示45分钟      

四、小组间互动内容包括内容提问和点评25分钟)      

教师归纳与结(7分钟)      

六、布置作业及思考题(3分钟)      

5.1语言规划      

5.1.1语言规划的定义、性质和原则      

1、什么是语言规划      

定义:语言规划(1anguage planning),是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进行的各种活动和工作的统称。      

5.1.2语言规划的性质      

1)语言规划是政府或社会团体行为,一般不可能是个人行为。      

2)语言规划的目的在于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以促进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的发挥。      

3)语言规划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的      

4)语言规划的内容庞杂,除了对语言文字一般性的管理之外,还包括语言的选择、语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文字的创新、文字的改革等等。      

5)语言规划一般是由知名人士或政府领导提出的,他们的社会知名度就是语言规划权威性的所在。5.1.3制定语言规划的原则      

1)科学性      

2)适用性      

(3)稳妥性      

4)动态性      

二、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      

语言规划从总体上讲,可以分为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两个方面。      

三、文字改革      

四、我国普通话的推广      

(一)普通话的形成历史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推广普通话工作的五个阶段(看书)      

(三)双语制及双语区和方言区的普通话推广工作      

网络语言分析      

       

本章课程思政元素映射点:        

1.了解国家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有助于更好地推广普通话,语言文字的统一是国家“软实力”强大的表征。      

2.引导学生树立规范的语言观目前信息交流高度发展,给作为载体的语言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也给词语规范带来了新的冲击。匡谬正误,是各级各类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作为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教授规范的现代汉语,同时对新的语言现象需要甄别能力。为适应社会发展交际生活的需要,必须不断地创造新词新语,新词新语应适应交际需要,表义明确,其构造符合现代汉语构造规律。如果已有的词语可以表达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完成或能够基本完成有关交际任务,就不必另造。有些貌似新生词语,其实它的表义不明确,不符合词语内部结构规律,是生造词语,是对语言的污染,汉语规范化的对象。      

         

       

本节次教学安排:        

一、课程回顾(3分钟)      

          

三、问题提出(新知识点导入5分钟)      

          

三、新知识点讲解及问题解决方案的各方观点(含教师个人的观点20分钟)      

          

四、学生发表个人观点(5分钟)      

          

五、师生点评(8分钟)      

          

六、项目任务情景描述(5分)      

          

七、项目方案设计(20分钟)      

          

八、分组讨论(10分钟)      

          

九、点评、归纳与结(7分钟)      

          

十、布置作业及思考题(3分钟)      

     

       

6.1人文性理论      

6.2 动态理论      

6.3交际理论      

6.4中介理论      

6.5浅显理论      

       

本章课程思政元素映射点:        

应用语言学各个理论内容都基于我国的哲学思想,在讲解各理论时首先介绍我国优秀的、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使得课程思政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本节次教学安排:        

         

一、课程回顾(3分钟)      

          

二、问题提出(新知识点导入5分钟)      

          

三、新知识点讲解及问题解决方案的各方观点(含教师个人的观点20分钟)      

          

四、学生发表个人观点(5分钟)      

          

五、师生点评(8分钟)      

          

六、项目任务情景描述(5分)      

          

七、项目方案设计(20分钟)      

          

八、分组讨论(10分钟)      

          

九、点评、归纳与结(7分钟)      

          

十、布置作业及思考题(3分钟)        

7.1调查和比较      

7.1.1语言材料的调查      

“调查“指收集和考察语言事实、语言使用者、语言使用环境等材料,调查就是要收集材料,尤其是第一手材料。      

1访谈法  个别访谈 集体访谈      

2观察法   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言语行为,分为隐蔽观察和参与观察      

3问卷法   封闭式和开放式      

7.1.2语言材料的比较分析      

7.2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      

7.2.1定量方法的产生      

7.2.2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的关系      

定性方法是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质“的分析;定量研究通过量化来说明事实。      

7.2.3抽样统计      

(1)抽样  又叫取样,是从一个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观察。      

(2)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      

(3)统计和分析      

7.3试验方法      

7.3.1试验方法的意义      

7.3.2试验方法的特点      

1系统性      

2逻辑性      

3经验性      

4简约性      

5重复性和传递性      

7.3.3实验的步骤      

1实验的设计      

2实验的实施      

3实验的解释      

       

       

本章课程思政元素映射点:        

1.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精神,同时介绍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时,举例介绍老一辈语言学家为了研究和解决语言问题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从思想上起到影响和教化作用。      

2.小组合作锻炼了学生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当今社会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需要团队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在小组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各项意志品质,为今后步入社会作准备。        

       

本节次教学安排:        

时长      

教学内容      

思政教育内容      

60分钟      

利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方式学习和理解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语言调查的方法语言材料的比较和分析 实验方法      

为什么老一代语言学家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语言学习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理论如何指导我们进行实践进行语言研究时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进行      

10分种      

教师案例实践示范      

教师亲身示范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是如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      

90分钟      

各个项目组针对相关主题进行从发现问题到运用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报告其他小组针对报告内容进行提问和互动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精神      

小组合作锻炼了学生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当今社会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需要团队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在小组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各项意志品质,为今后步入社会作准备。      

小组间针对报告内容提问和报告小组解答问题双向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20分钟      

总结反思      

进一步强化重点内容学生进一步反思      

   

本章作业与练习        

1.运用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针对某一语言问题进行小组合作研究      

2.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后,选取人名学、地名学、社会语言学或语言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运用某一或某几种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撰写论文。      

       

       

课外阅读与思考题      

课外阅读      

阅读相关论文      

思考题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还可以解决哪些语言问题      

哈尔滨学院教案【末页】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学习成效分析        

1.教学目标达成课程强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强调创新性运用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介绍我国语言研究和教学历史,肯定我国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的优良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同时介绍语言研究和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      

2.课程理论结合实践,促使学生针对前六章内容选题,自主组成合作小组,使用学到的研究方法结合社会和就业的热点问题发现、研究并解决问题。强调知识、能力和人格的统一,强调创新精神、思辨精神、志向、情怀、意志品质等人格因素的重要性。      

评价                                            评价时间:               

教学反思(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不足的地方在于小组合作中如何有效地调动全部成员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还有待思考解决;学生课程学习中思政教育效果反馈方面还需细化,需要在今后的课程考核中做一体化设计。      

       

教学改进      

教学改进措施:      

1.今后课程中注意调动全员积极性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监控方式      

2.研究并细化思政元素考核和评价方式      

审阅意见      

       

                                   系(教研室) 主任:      

     

关闭

上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徐雪:高等数学 下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杨佳佳:社会心理学

快速导航 |  哈尔滨学院  

版权所有: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