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成果示范     政策文件     资源库     下载中心 
1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王伟:建筑设计基础

22/11/14 14:48:20  点击:[]

 

       哈尔滨学院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基础  

授课教师:       

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案例个数:3  


案例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前世今生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建筑设计基础        

授课教师/职称        

/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64        

授课对象及人数        

环境设计2019-1/28人        

教学方式        

¨线下   þ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实践证明,“最好的思政教育应该是在专业授课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这是《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思政的核心思想,思政教育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喊口号,更不能强行植入,与专业课程脱节,应该遵循“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理念。思政教学案例的实施也应该是“精心设计,自然输出”的模式。在讲课过程中,将具备思政映射点的专业理论知识自然进行展开与重点探讨,进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即可。        

本次课程目标: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掌握建筑的基本问题其一——建筑的场地性,场地的特征不仅包括了地形等自然地理因素,还有历史、人文因素。        

思政育人目标:        

1、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有灿烂的建筑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理解地域文化理念的内涵        

3、传统建筑与人民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        

4、掌握地域建筑风格、创新本土设计        

5、从建筑师的身上看到工匠精神、看到本土建筑师对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和爱国情怀。        

案例教学        

内容        

第二章 建筑基础知识        

建筑的基本问题        

   1、建筑与城市规划的限制         6、建筑与视线        

   2、建筑与文化历史传统           7、建筑与朝向        

   3、建筑与基地形状               8、建筑与防噪        

   4、建筑与交通流线               9、建筑与通风        

   5、建筑与坡度                   10、建筑与植被        

思政要素        

切入点        

1、通过观看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视频,发掘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建立文化自信,中国有灿烂的建筑文化遗产,我们要找到文化认同感,坚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理解传统建筑与时代的关系,运用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讲解地域文化理念的内涵,引起学生对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可,更好地掌握地域建筑风格、创新本土设计。课程中根植文化基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与技巧培训,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把古代哲学思想和现代人文精神相融合,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文化,更全面地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提升建筑创作的传承创新能力。        

4、建筑设计的根本是为人服务,人的需求是建筑设计的依据与原则,传统建筑服务的是当时的人民,当代人民生活方式与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消费需求与现代化生活方式显然今非昔比,传统建筑文化需要继承,也需要与时俱进,批判地继承,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传统建筑前世与今生。正像毛泽东所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站在客观现状的基础上对待传统与未来,找到真正满足人们需求的实用与形式并重的,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新的中国传统建筑美学。        

5、通过当代几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建筑师王澍、琚滨、董工、方子玉、马岩松等及其作品介绍,看几位建筑师如何从各自视角解读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如何讲各自的中国故事,如何理解地域建筑风格、创新本土设计,从建筑师的身上看到工匠精神、看到本土建筑师对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看到建筑师身上的人文情怀。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案例实施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前世今生”案例出现在《建筑设计基础》的第二章——建筑的基本问题——建筑的场地性——建筑与文化历史传统见图1-1,文化历史传统包括历史、传说、传统建筑文化等。        

                                 

1-1        

         

针对此知识点展开思政拓展,分别从传统建筑文化介绍、理解传统建筑与时代的关系、传统建筑与现代人民生活方式的错位、如何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本土建筑师的尝试与思考这五个方面来阐述建筑与文化历史传统的关系问题,分别对应的思政映射点包括:        

                                 

1、通过观看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视频,我们看了《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八大作》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木作部分,发掘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建立文化自信,中国有灿烂的建筑文化遗产,我们要找到文化认同感,坚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看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学习梁、林两位建筑师从国外学成归国后,痛心于中国传统建筑如此优秀精美,却在西方建筑史中无一席之地,便毅然决然进入了营造学社,开始了系统地研究、考古、调研、整理中国传统建筑史,这份艰苦卓绝的工作完全发自于梁先生那份对祖国的爱,对中华民族这份沉甸甸的瑰宝的尊重,做为建筑师的责任与担当,是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与敬佩的。        

                                 

2、理解传统建筑与时代的关系,运用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讲解地域文化理念的内涵,引起学生对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可,更好地掌握地域建筑风格、创新本土设计。课程中根植文化基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与技巧培训,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把古代哲学思想和现代人文精神相融合,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文化,更全面地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提升建筑创作的传承创新能力。        

                                 

         

4、建筑设计的根本是为人服务,人的需求是建筑设计的依据与原则,传统建筑服务的是当时的人民,当代人民生活方式与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消费能力与现代化生活水平显然今非昔比,传统建筑文化需要继承,也需要与时俱进,批判地继承,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传统建筑前世与今生。正像毛泽东所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站在客观现状的基础上对待传统与未来,找到真正满足人们需求的实用与形式并重的,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新的中国传统建筑美学。        

5、通过当代几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建筑师王澍、琚滨、董工、方子玉、马岩松等及其作品介绍,看几位建筑师如何从各自视角解读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如何讲各自的中国故事,如何理解地域建筑风格、创新本土设计,从建筑师的身上看到工匠精神、看到本土建筑师对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看到建筑师身上的人文情怀。        

小组拓展延伸讨论:        

问题1:古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什么?        

问题2:决定设计的初衷与核心是什么?        

问题3:你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方式是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的教学设计环节,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中国传统建筑当年产生、发展的原因,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精湛技艺、考究工艺的了解来树立中国因传统建筑文化的伟大与独特而诞生的文化自豪感和设计师的责任与担当。通过讨论得出人们的需求和生活方式等是决定建筑设计、决定传统建筑传承方式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建筑设计需要学生建构逻辑思维的能力,需要端正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的调研态度。探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方式从符号的传承、材料的传承、工艺的传承、建筑特色的传承、中国文化气质、精神的传承等等,继而唤醒中国本土设计师的民族情怀与责任。            

二、取得成效        

回顾本节讲授的《建筑设计基础》的第二章——建筑的基本问题——建筑的场地性——建筑与文化历史传统一节的学习目的、内容要点等理论知识。分析总结同学们通过理论学习与互动研讨等环节后内化吸收知识的学习效果。强调本课学习的重点组成与专业意义,凝练并润化本节课中蕴含的思政教育的深层意义。        

                                 

环境设计专业2020级1班聂佳蕾、姜文丽、权昕祎阶段作业        

                                 

环境设计专业2020级1班郭开元、印清阶段作业        

         

三、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专业思政课程的讲授与互动,师生反响热烈,针对于中国建筑文化、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实践作业阶段有了明确的指导意义和依据,这一点通过学生阶段作业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属于比较难的命题,如何做到古而不老,有传承有创新,既有文化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是比较有挑战的设计任务,从学生的作业来看还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学生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符号,而是大胆创新,捕捉最有特色的元素进行传承和创新,令人耳目一新,通过课程思政的介入,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剖析更加全面和深入了更加有趣和立体了,这都是在可喜的收获,这是特别值得肯定的一点,我们教学团队也会在今后的各科课程中积极加入课程思政因素,做到每一门课程都能在教书育人方面起到积极地带动作用,更好地加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        

         

案例2:“如果是你,敢拆吗?”—设计师的职业素养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建筑设计基础        

授课教师/职称        

/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1/64        

授课对象及人数        

环境设计2019-1/28人        

教学方式        

¨线下   þ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案例名称:“如果是你敢拆吗?”——设计师的职业素养        

本次课程目标是在讲授建筑与结构的过程中,巧妙植入思政内容,结合新闻报道、案例来讲述随意拆改结构的危害,设计师需要承担的不仅是处罚问题,更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借此让学生建立对于专业知识要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树立安全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责任意识,建立既懂专业又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耐心的全面的职业素养,做到谨慎判断,不能轻易拆!拆!拆!        

思政育人目标:        

1、让学生建立对于专业知识要持科学、严谨的态度;        

2、树立“安全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责任意识,建立既懂专业又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耐心的全面的职业素养。        

3、通过观看学习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香港中银大厦的优良结构,窥见建筑师的爱国情怀与敬业精神。        

案例教学        

内容        

第二章 建筑基础知识        

建筑与结构        

1、以墙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体系        

2、框架结构体系        

3、大跨度结构体系        

思政要素        

切入点        

1、“楼歪歪、楼倒倒、楼脆脆”的新闻报道,引发关注;        

2、建立全面的职业素养意识;        

3、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优良的结构,窥见建筑师的爱国情怀与敬业精神。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案例实施内容        

    1、教学内容导入。通过近几年“楼歪歪、楼倒倒、楼脆脆”室内装修砸承重墙、砸承重柱造成楼体变形等新闻报道不绝于耳,究其原因,与建筑结构、选材和建筑施工质量的规范性密不可分;与室内设计师缺乏针对建筑结构的敬畏之心和不良职业操守密不可分。        

                                 

   2、讲解专业知识点建筑与结构。如图2-1。        

                                 

2-1        

         

    3、在讲解“建筑的三属性”和“框架结构体系”知识点时切入建立设计师的安全意识,树立“安全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责任意识,建立既懂专业又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耐心的全面的职业素养,做到谨慎判断,绝对不能破坏建筑主体结构,坚守室内设计师的原则和底线,逐步建立全面的职业素养意识。        

                                 

         

    4、通过观看学习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香港中银大厦的优良结构,为国家节省了九亿左右的施工预算,从中窥见建筑师的爱国情怀与敬业精神。        

         

                                 

         

         

         

小组拓展延伸讨论:        

问题1:在利益面前你是否会坚守做人的底线?        

问题2:毕业后公司主管告诉你可以砸掉承重墙,做为初入职场的你来说怎么应对?        

通过小组讨论的教学设计环节,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设计师除了需要积累和成长,还需要更加全面的发展自我,包括坚守与相信,坚守职责与底线,相信“你若花开,蝴蝶自来”。        

二、取得成效        

            

         

                                 

         

                                 

         

         

         

三、教学反思        

     新时代高校教学活动应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以课程为载体,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理念为先导,充分挖据各门类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元素,如爱国主义、人文素质、专业理想、社会责任等。将教学内容融入理想信念,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正确的行动指南,构筑全课程育人的新格局内。与艺术融合为一体的学科。         

职业素养铸就建筑师的灵魂,环境设计专业课程需将建筑功能的需求与德育价值观相融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把思政教育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作为核心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有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谦逊豁达的团结协作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意识和态度,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建筑设计中涉及诸多设计规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教导学生作为建筑师,策划、设计、施工和管理都需要严格地遵守规范法规和技术标准,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案例3:设计师的环保意识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建筑设计基础        

授课教师/职称        

 /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1/64        

授课对象及人数        

环境设计2019-1/28人        

教学方式        

¨线下   þ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通过第二章建筑的基本问题——建筑与材料这一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材料不仅与功能、形式有关,材料的选择更与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与人类的生态环境和地球家园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对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宗旨的承诺,包括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公平、开放、包容、共赢的发展观,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以及尊重自然、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根据中共十九大报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宗旨是“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思政育人目标:        

1、深刻理解设计师职业素养与坚守职业道德;        

2、材料的选择更与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与人类的生态环境和地球家园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        

3、理解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概念;        

案例教学        

内容        

第二章 建筑基础知识        

建筑与材料        

1、砖与瓦        

2木材等有机材料        

3、砌体石材与混凝土        

4、石饰面片材与陶瓷墙面砖        

5、钢材与金属        

6、轻质预制装配式板材        

7、玻璃与幕墙        

8、复合墙体构造        

9、高新建筑材料与智能技术        

思政要素        

切入点        

1、通过观看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视频,发掘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建立文化自信,中国有灿烂的建筑文化遗产,我们要找到文化认同感,坚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通过讲解地域文化理念的内涵,引起学生对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可,更好地掌握地域建筑风格、创新本土设计。课程中根植文化基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与技巧培训,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把古代哲学思想和现代人文精神相融合,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文化,更全面地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提升建筑创作的传承创新能力。        

3、传统建筑与现生活方式的矛盾        

4、掌握地域建筑风格、创新本土设计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        

三、案例实施  

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实施过程        

  1、教学内容导入。在正式讲课之前,观看学生从不关注的室内改造装修的第一步——拆除现场、建筑工地拆迁现场,如图3-1,引导学生认识现代装修材料、建筑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负担,如图3-2。        

                                 

3-1        

                                 

3-2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感,要对大自然心怀敬畏,对人的生命心怀敬畏之心。        

                                 

3-3        

室内装修材料存在隐患一直是行业现象,材料不环保,污染物超标伤害了无数家庭,每年新增4万白血病患者,其中50%是儿童,调查显示。近90%的患儿家庭在半年内有装修过。警钟已经敲响,室内设计师在提供设计服务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不是喊口号,而是真正的把人民的生命放在心里,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和建议,在材料、家具选择过程中要把环保放在首位。        

         

                                 

3-4        

         

    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材料多用的是生土、木、石、草、沙等自然材料和砖、瓦、灰等人工材料,这种材料以其经济型、生态型、安全性为最显著的特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建筑设计大师王澍历年来一直带领团队进行传统生土建筑的研究与创作,为沿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做出卓越的贡献。        

2、讲解第二章建筑的基本问题的专业知识点“建筑与材料”。如图3-5、3-6。        

                                 

如图3-5        

                                 

如图3-6        

         

    3、让学生掌握材料不仅与功能、形式有关,材料的选择更与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与人类的生态环境和地球家园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对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宗旨的承诺,包括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公平、开放、包容、共赢的发展观,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以及尊重自然、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根据中共十九大报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宗旨是“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二、取得成效        

         

                                 

如图3-6 2020级徐彦、王秋菊阶段作业        

         

                                 

         

         

                                 

            

 通过案例的讲解,学生们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脚踏实地的走,摆正心态,孜孜以求。        

通过思政语言的逻辑性、深刻性与说服力,超越具体的专业问题,在更大、更深、更广的层次上引起学生的分析思考,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充分地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国情,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及文化自信,努力学习、脚踏实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对学生的成长和我国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反思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创新理念,它既不是思想政治课程,也不是新增设的通识课程,而是通过教学渠道,结合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的根本目标叫。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的思政教育理论,顺应了高校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及价值观。教育体系课程改革的需求,还促进了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探索。        

         

         

         

         

         

         

   

关闭

上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董春阳:《建筑摄影》 下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徐雪:高等数学

快速导航 |  哈尔滨学院  

版权所有: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