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过程:
一、课程导入
通过播放优秀建筑摄影图片的方式暖场导入教学:
1.观看优秀的中外建筑摄影图片作品ppt;
2.简述建筑的发展历史;
3.分享感受,引发共鸣。
二、课程内容理论讲解分析
1.整体感知“建筑知识”。
建筑知识是学习建筑摄影的重要基础组成,要了解建筑知识的专业性、严谨性和系统性,掌握一定的建筑知识对辅助完成专业的建筑摄影工作有着重要的内在意义。摄影师要意识到在建筑摄影作品中既要完整表现建筑的形态外貌,也要根据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体会,努力传达建筑设计者所要表达的设计思想、审美取向及人文情怀等等内涵意义。
2、课程问题
(1)什么是“建筑”?
建筑,狭义上是指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金属型材等材料建构的实体空间,一般是由基础、墙、顶、门、窗等结构单元组成。它们遮风避雨,可以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卫生的居住和使用空间场所,人在建筑内休息、工作、学习、娱乐、储藏物品或进行其他活动,包括住宅、办公楼宇、厂房、寺庙、桥梁等等;广义上来讲,景观、园林等也可以是建筑概念的一部分。
春秋时代的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有室之用”。(老子借助描述房屋建筑的结构与功用,阐释了“有”和“无”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先哲对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和世界观的精妙论述.
3、课程问题2:“建筑(狭义的房屋类建筑物)的基本构成”有什么?
教师讲解:
(1)基础;
(2)墙体和柱;
(3)屋顶;
(4)房屋地面;
(5)楼梯台阶;
(6)门窗;
(7)建筑附属的次要组成构件和配件。
4、课程问题3:“建筑的造型风格”主要有哪些?
(1)中国古建筑的造型风格:中国的传统建筑以土木结构建筑为主,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按照结构需要巧妙地组合柱、梁、枋、檩、椽等木架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清晰、有序和稳定的宗法社会结构。庭院是中国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载体,也体现了中国人既含蓄内向,又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中国古建筑运用平衡、和谐、对称、明暗轴线等设计手法,布局多为均衡式方向发展,不重高层建筑,至佛塔出现后高建筑才得以盛行,对建筑采取色彩、装饰与构件结合的方式美化,用雕梁画栋、楹联匾额等形式方法达到美观的效果。
1) 秦汉建筑风格:秦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的青年时期,建筑造型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顶很大,曲线不显著,有了“反宇”。代表建筑及元素:秦陵、秦砖、汉瓦当、汉宫阙。
2) 隋唐建筑风格:隋唐是中国建筑的日趋成熟时期,建筑造型上屋顶曲线舒展开朗、出檐深远,鸱吻和叠瓦脊,斗拱、柱子、房梁等木构件突出,出现砖石塔建筑。强盛的隋唐王朝对东亚诸国的建筑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韩国庆尚北道的佛国寺俨然唐风,日本奈良时期的都城平城京都直接受到中国盛唐文化影响。代表建筑:隋代的安济桥(赵州桥)、大雁塔、唐代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
3) 明清建筑风格: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建筑造型上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风格特点是比较严谨、工丽、清秀、典雅。民式建筑都是使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梁枋门窗大多数都是使用本色木面,显得十分雅致。代表建筑:北京故宫、北京四合院和江浙民居、颐和园与拙政园、明长城.
鲁班精神与工匠精神:鲁班,原名公输班,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鲁国人。他在多年的土木建筑劳动中掌握了很多生产劳动的操作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为建造工艺作出了的巨大贡献。
鲁班精神是一种的职业精神,它可概括为:勤奋传承规矩,刻苦钻研技术,巧妙创新工具。爱岗敬业态度,精益求精建筑,高效诚信服务。我们在学习实践以及未来的工作中要继续继承和发展这种伟大的工匠精神。
(2)西方古建筑的造型风格:西方的古建筑的材质主要是石头,追求的风格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西方的古建筑多以宗庙、城堡类型为主,向纵向高处发展。西方建筑设计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例如西方建筑中的石柱与走廊,就像在表现抽象了的人体美。
1)古希腊建筑风格(三种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斯林柱式);
2)古罗马建筑风格(塔斯干柱式和混合柱式,柱式与拱券相结合,采用天然火山石制成的混凝土建造);
3)拜占庭建筑风格(“圆穹窿顶”);
4)哥特式建筑风格(尖塔高耸,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
5)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平面布局上是十字式和集中式的融合,有“肋架”的大型穹顶)
6)巴洛克建筑风格(富丽堂皇而又新奇欢畅,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装饰,显示富有与高贵,炫耀财富)
7)洛可可建筑风格(洛可可建筑是在巴洛克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室内装饰设计上多用自然题材作曲线,如卷涡、波状和浑圆体;色彩娇艳、光泽闪烁,象牙白和金黄是其流行色;经常使用玻璃镜、水晶灯强化效果。家具也偏于繁琐,细腻柔媚,过于矫揉造作。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
8)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强调柱式必须恪守古典(古罗马)规范。它造型严谨,在总体布局、建筑平面与立面造型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
9)浪漫主义建筑风格(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0)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11)新艺术派(新艺术运动)建筑(手工艺文化的装饰特色,铁艺纹样都是从自然草木中抽象出来的,运用曲线和曲面形成自己特有的富于动感的造型风格)
(3)现代及当代建筑的造型风格:建材多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风格简约和实用,是功能主义建筑和理性主义建筑。
思政教学设计意图:
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者,作为凝固了的文化艺术品,中西方建筑文化存在许多明显差异。中国传统建筑基于尊重自然,与邻为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精神,以“天人合一”,依据于传统的礼乐精神,伦理功能和群体意识极为明显,重视继承与发展。西方建筑强调逻辑,富于理性,在不断否定颠覆、打破变化、冒险突破。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我们要以思辨的方式理解中西方建筑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
三、小组拓展延伸讨论:
问题1:哈尔滨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建筑?
问题2:哈尔滨有代表性的经典建筑都体现了哪些风格特点?
哈尔滨开埠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它经历了与之风格不同的文化洗礼。百余年前,沙皇俄国进犯我国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修建中东铁路意在攫取中国东北资源,称霸远东地区。作为由俄罗斯人主导规划建立的铁路中心城市哈尔滨,自然成为受俄罗斯影响最大的城市。百年间,不断涌入哈尔滨的欧洲栘民将不同种族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带到了这里,与哈尔滨的本土文化相融通,使哈尔滨成为最具有欧陆风情的现代化都市。哈尔滨在短短的百年里聚集了多种欧亚前沿的建筑风格,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定的折中融合,使其既具有异域风情又不失中国特色的艺术样貌。建筑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告白最直接的载体。
我们在赏析哈尔滨这些经典建筑的同时,也要思考这些建筑景观所记述
的国家、民族的屈辱与苦难,奋斗和坚韧。这座城市不只是由列强的工业文明与异族文化构建的冒险范本,更是千千万万闯关东的中国移民百姓以及满汉蒙等原住民用血泪筑立的家园,现在这里是伟大祖国在东北边疆最重要的核心枢纽城市。在感悟家乡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同时,我们要秉持家国情怀,用自信的思想定力理性看待评价中西文化的交融对于哈尔滨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与促进意义。
思政教学设计意图:
小组讨论的教学设计,是为了结合身边的实例,进一步深化课程的学习意义,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点。一是让学生从理论概念学习中走出来,思考摄影师学习建筑知识的价值与意义,理解应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要有不断钻研的敬业精神,以及服务国家的意识。二是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让学生坚定秉持爱国之心,感悟家国情怀,传承家乡独特的地域特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了建筑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点和风格特点。分组拓展讨论,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建筑知识的专业学习意义与重要性的理解。对哈尔滨经典建筑的延伸探讨,则为后续要学习实践的建筑摄影拍摄技术的内容环节打下思想基础。
四、课程回顾总结
回顾本节讲授的“建筑知识简介”的学习目的、内容要点等理论知识。分析总结同学们通过理论学习与互动研讨等环节后内化吸收知识的学习效果。强调本课学习的重点组成与专业意义,凝练并润化本节课中蕴含的思政教育的深层意义。
二、取得成效: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混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清晰把握思政育人方向,使学生在建立严谨认真的优良学风,理性思辨的学习态度的同时,加深了对爱岗敬业精神的理解,明确了的人生奋斗理想以及为国家、社会服务奉献的意识。让学生熔铸家国情怀,不忘国家历经的苦难,深化热爱家乡的情感,筑牢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三、教学反思:
《建筑知识简介》作为《建筑摄影》课程概述部分重要组成单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于建筑的基本概念、风格特点等内容。任课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里的思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融入思政元素,基本取得了较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在今后的专业课思政教学中,在以下几方面还应加强改进:1、在优化教学结构的同时要进一步细化提炼思政元素,萃取精华,科学设计实施策略;2、加强混合教学模式中的思政资源拓展,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线上研学专业知识的时主动关注思政资源内容。3、进一步探索在应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时思政内容的嵌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