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成果示范     政策文件     资源库     下载中心 
1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郭明辉:英国文学选读

22/11/14 16:02:30  点击:[]

 

哈尔滨学院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英国文学选读  

授课教师:郭明辉  

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案例个数:3  


案例1:《鲁滨逊漂流记》:资本主义殖民者的成长故事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英国文学选读        

授课教师/职称        

郭明辉/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2        

授课对象及人数        

2019级 43人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了解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及其基本特征。        

2.介绍丹尼尔笛福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赏析《鲁宾逊漂流记》片段。        

思政育人目标:        

1.认清资产主义财富积累的本质。        

2.了解英国殖民主义的历史。        

3.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案例教学        

内容        

         

结合注释分析《鲁宾逊漂流记》的主题、人物分析、写作特点及写作风格        

         

思政要素        

切入点        

《鲁滨逊漂流记》中描述的鲁滨逊在荒岛生存的过程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的描述同时也揭露了殖民者眼里的荒岛就是自己殖民的对象;剥夺语言和信仰是殖民者征服殖民地人民的惯用伎俩。文学经典具有民族性和阶级性。西方的经典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时代精神,但它们代表了西方的传统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阅读西方文学经典,我们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客观、理性和辩证地看待其价值和意义。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等等。        

三、案例实施  

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实施过程        

基于翻转教学策略的前提,同学们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图片展示        

                         

提问:图片中的鲁滨逊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手中的刀和枪、肩上的鹰分别象征什么?图中看出他是如何对待荒岛的原住民的?        

总结:        

1. 鲁滨逊是早期资本主义殖民者典型形象。他靠武力强占孤岛,并残杀原住民,霸占岛上资源,建立自己的殖民统治        

2.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时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充满着血腥和暴力,新兴的资产阶级靠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获取财富,壮大资本的力量。        

阐释:        

I.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成长史是不光彩的,充满着杀戮和征服。        

II.强占殖民地和扩大奴隶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3.深层阅读        

鲁滨逊的成长经历:因性喜冒险,屡次出海;后贩卖黑奴,船遇险而落魄荒岛,独居小岛28年,建成栖身之所;通过让“星期五”学英语、信基督彻底教驯化野人;最后自己成为荒岛主人。        

“思政”教育:资本家总是以冒险家的面目,远征殖民地;奴隶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手段;殖民者眼里的荒岛就是自己殖民的对象;剥夺语言和信仰是殖民者征服殖民地人民的惯用伎俩。        

2.《鲁滨逊漂流记》被经典化的原因:契合18世纪英国的时代精神;塑造具有开拓和进取精神的资产阶级英雄;满足西方人的征服欲;美化殖民主义叙事。        

3. “思政”教育:文学经典具有民族性和阶级性。西方的经典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时代精神,但它们代表了西方的传统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阅读西方文学经典,我们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客观、理性和辩证地看待其价值和意义。        

二、取得成效        

通过深入阅读及共同的深入讨论,通过学习《鲁滨逊漂流记》使同学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成长史是不光彩的,充满着杀戮和征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学习鲁滨逊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个人拼搏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应该具备鲁滨逊那种敢闯敢拼的劲头,富有创新精神凭个人的努力获取成功。        

三、教学反思        

1. 鲁滨逊形象的正面意义:他不甘平庸无为的生活,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闯劲;性情乐观,不畏艰险,白手起家,体现自我奋斗的精神。        

2. “思政”教育:当代大学生正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为个人发展和国家的兴盛而努力。在个人拼搏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应该具备鲁滨逊那种敢闯敢拼的劲头,学习他的乐观主义精神,凭个人的努力获取成功。鲁滨逊的传奇经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那么《鲁滨逊漂流记》可成为大学生创业路上的励志书籍。        

         

         

         

         

         

   

   

   

   

   

   

   

   

   

   

   

   

   

案例2:远大前程》: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英国文学选读        

授课教师/职称        

郭明辉/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2        

授课对象及人数        

2019级 43人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介绍查尔斯狄更斯的创作背景、写作特色及其主要作品。        

2.介绍19世纪中后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特色。        

3.分析《远大前程》中的人物形象,赏析小说开放性的结尾。        

思政育人目标:        

1.认识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绅士文化价值观的实质。        

2.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案例教学        

内容        

         

结合注释阅读并分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描述的主人公匹普的成长经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政教育。        

         

思政要素        

切入点        

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描述的主人公匹普的成长经历对当代大学生在自我价值取向问题上会引起讨论和反思,从而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牢固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等等。        

三、案例实施  

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        

1)思考问题:《远大前程》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小说?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匹普是一个成功的绅士吗?他的思想品格如何?他的成长经历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2)图片展示:         

                         

提问:图片中的匹普与你心目中的英国绅士有什么区别?绅士是一种文化现象吗?绅士文化体现了英国社会的什么特征?主人公匹普的梦想与幻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匹普的绅士梦与他的爱情梦有什么关联?        

总结:英国的绅士文化体现了英国社会的等级特征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金钱和地位成了年轻人的远大理想,财富的价值与其来源无关,“向上爬”成为当时英国青年一代的座右铭。        

2.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决定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它包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深层阅读与深度反思        

1)英国绅士文化的本质:“绅士”本指行为优雅有礼的男士。然而19世纪的英国社会风尚已经将“绅士”变为一种上流社会的符号,与金钱和地位划上了等号,与教育程度和礼仪关系不大。连像麦格维奇这样的罪犯,都梦想成为绅士,为此他把自己的梦想当作恩惠施与可怜的穷苦孩子匹普。“绅士”已经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绅士文化也成了英国等级社会金钱至上的象征。        

2)“思政”教育:匹普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远大的理想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就是虚梦一场。实现理想要脚踏实地,要有拼搏精神和辛勤劳动的付出,绝不能寄希望于不劳而获。理想是奋斗目标,不能与不切实际的梦想等同;成功是价值观取向和信念追求,不能与金钱和地位挂钩。        

         

         

二、取得成效        

         

通过深入阅读及共同的深入讨论,通过学习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匹普的成长经历告诉同学们,远大的理想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就是虚梦一场。实现理想要脚踏实地,要有拼搏精神和辛勤劳动的付出,绝不能寄希望于不劳而获。        

         

三、教学反思        

         

当代大学生应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要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西方文化势力的影响,应该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牢固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案例3:《皮格马利翁》资本主义等级社会的镜子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英国文学选读        

授课教师/职称        

郭明辉/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þ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32        

授课对象及人数        

2019级 43人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þ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介绍20世纪英国现代戏剧的特色。        

2.介绍萧伯纳的戏剧创作特点。        

3.赏析《皮格马利翁》片段。        

思政育人目标:        

1.认清英国资本主义等级社会的本质。        

2.开展社会主义人生观教育。        

         

          

案例教学        

内容        

了解20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理解20世纪主要作家的基本主张及基本特征        

         

思政要素        

切入点        

结合注释阅读《皮格马利翁》一部人文戏剧探讨其反应的主题。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等等。        

三、案例实施  

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        

1)思考问题:《皮格马利翁》是一部人文戏剧,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买花女伊莉莎(Eliza Doolittle)是怎样实现命运的转折?她身份转变的经历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语言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谁才是卖花女真正的命运操纵者?        

2)图片展示:        

                         

提问:图片揭示了怎样的英国社会现实?为什么说社会下层的Eliza成了上层人士的赌注?语言与阶级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总结:语言本是交流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语言成为身份的标志和阶层鸿沟的象征。因为语言的魔力,确切地说,由于上流社会的幕后操纵,卖花女会摇身一变成为公主,该戏剧揭露了英国上流社会的伪善、残酷和丑陋。        

2.社会主义人生观教育        

社会主义人生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它的核心思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人生观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基本价值观问题。        

3.深层阅读        

1)英国等级社会的闹剧:上流社会的代表人物语音学家希金斯(Higgins)与朋友皮克林(Pickering)打赌,将一个未受过教育的下层女子塑造成具有上流社会风度、英语纯正的摩顿女郎。粗俗的卖花女伊莉莎(Eliza)入选,将反复模仿训练,变成了一位谈吐得体、举止优雅的淑女。希金斯的实验成功,但伊莉莎的女性意识觉醒,强烈要求摆脱希金斯的控制,最后两人以休战为结局。纵观全剧,可以发现英国社会等级制度的荒谬。社会上层无视社会下层的苦难,并以他们的语言和教育程度作为取乐的对象,强行以本阶层的语言标准来改造社会下层,其结果必然招致反抗。        

2)“思政”教育:《皮格马利翁》揭露了英国上流社会的虚伪、残酷和荒谬,批判了资本主义父权制度。语言与身份并无直接的关联,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都可用作赌博的筹码,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错位。当代大学生要坚持社会主义人生观教育,要知荣辱、识廉耻,脚踏实地,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取得成效        

通过赏析《皮格马利翁》片段学生充分认清英国资本主义等级社会的本质。同时建立了学生的制度自信,坚定了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        

三、教学反思        

1.《皮格马利翁》的深刻内涵:这是一部关于爱情、英国等级社会和语言学习的人文喜剧,有力鞭挞了社会现实。剧中人物对话和讨论充满辛辣的讽刺和幽默,尤其是其语言学习改变命运的主题值得深思。        

2. “思政”教育: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习语言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和传播本国文化。作为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要树立文化自信,坚定“四个意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关闭

上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王菠: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 下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李丹:服装形象设计

快速导航 |  哈尔滨学院  

版权所有: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