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以上,图文并茂)
一、实施过程
授课前先在网络平台发布教学资料,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成员中有1~2人名成绩较突出的学生,1~2名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2~3名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能力弱,有的学生基础好一些,有的学生基础不是很牢固,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的分布在各个小组中,在小组的各种活动中可以使小组的成员相互学习、启发和补充,从中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当不同层次的角色,引导学习小组各成员之间在这样的氛围中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实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效的避免学生过早的出现分化。
课堂上,抽签决定哪一组同学进行“小老师”环节的授课,本组同学再选出代表在全班范围内讲解教师要求的内容。“小老师”要在限定的15分钟内讲解完规定的内容,本次课内容为颗粒在自由沉降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及沉降公式推导。如下图所示,红色文本框下即为学生马传真在讲解授课。
讲到沉降速度的计算时,引导学生讨论牛奶、果汁不分层的现象和原因,并引入工厂实例,让学生正确看待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关系,学以致用。
下图为授课教师方蕾正在授课。
二、取得成效
学生通过“小老师”的环节,可以得到表达能力的锻炼,同时为了准备这一环节,所有学生有同等概论被选中,每名学生都会利用网络平台资源提前复习,并参与课前的小组讨论,否则在课堂上将无话可说,通过这种形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升。思政的融入,使学生正确看待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懂得应该将两者结合的道理。
三、教学反思
“小老师”的环节虽然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提高学习能力,但毕竟每次课只能有一位同学以“小老师”的身份授课,这对于60人以上的教学班来说,学生得到的锻炼还是太少,如何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是今后需要课题组探讨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