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成果示范     政策文件     资源库     下载中心 
1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王雪飞:食品生物化学

22/11/14 16:25:01  点击:[]

 

哈尔滨学院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食品生物化学  

授课教师:王雪飞  

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案例个数:5  


案例1:生物氧化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食品生物化学        

授课教师/职称        

王雪飞/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84        

授课对象及人数        

食品质量与安全2020-3/32人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理解生物氧化、呼吸链的概念及物质体内氧化与体外氧化的异同;        

2.掌握熟悉两条主要呼吸链的顺序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        

3.熟悉主要电子传递抑制剂的作用部位。        

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展示、突破自我的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客观分析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思想理念。        

案例教学        

内容        

8.2 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概念: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 和 H2O的过程。        

8.2.1 呼吸链的组成及电子传递顺序        

呼吸链概念:指线粒体内膜中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具有电子传递功能的酶复合体,可将代谢物脱下的电子最终传递给氧生成水,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        

1)NADH呼吸链        

NADH →复合体→CoQ →复合体 →复合体→O2        

2)FADH2呼吸链        

FADH2 →复合体Ⅱ →CoQ →复合体Ⅲ→复合体Ⅳ→O2        

思政要素        

切入点        

1)通过角色扮演,明确每人在呼吸链传递过程中各环节的重要性,通过呼吸链顺利的将氢离子和电子的传递,切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通过角色扮演中各位“演员”按个头大小由高到低的排列,体现呼吸链传递的顺序性,进而切入事物的发展要符合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包括科学研究。        

教学策略        

 “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研讨式等教学方法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预习生物氧化的相关知识。教师:(1)在学习通上提前发放相关视频和课件;(2)准备本课的知识点,学习通平台上发布测试题。学生:(1)在学习通平台上观看相关视频和课件;(2)完成自学成果的检测(做测试题);(3)小组设计角色分工和任务等。 让学生提前熟悉知识点,带着问题进课堂。        

2.新课导入:人体的心脏为何能够持续有力的搏动?运动员为何能够力拔千斤,飞驰如电?设问,激发学生思考。        

3.教学过程:        

任务一:在课前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小组研讨活动,让小组研讨体内生物氧化和体外燃烧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将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转变为主动思考。        

任务二: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法”演绎出来两条呼吸链的组成和传递顺序。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总结。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及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观察小组同学的“演绎”,让学生总结知识点,并对学生提出问题。 配合教师完成知识点的总结。        

4.归纳总结:根据板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由教师引导同学进行总结 跟随教师思路,互动完成总结。 清晰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5.随堂测试与作业        

1)利用学习通平台发放测试题练习        

2)布置作业发放测试题及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学习通中的测试题,巩固知识点。        

         

二、取得成效        

1.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了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参与到了角色中,提高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比例及热情。        

2.通过角色扮演的课前预习,学生们能够较好的熟悉本节课程的知识点,利于课程相关的重点及难点知识点的掌握。        

3.通过角色扮演,同学们能较为深入的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知识点细节的把控,同学们能理解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三、教学反思        

1.反思成功之处        

第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问题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基本原则。本堂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及技术。第,本次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控制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反思不足之处        

本次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良好,但仍有不足之处。第,本堂课注重板书教学的作用,但由于黑板吸光,写的字不容易被后排学生看见。第怎样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点有机融合也是今后教师继续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次教学反思,在肯定教学长处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教学上的不足,并为以后教学的完善和提高奠定了基础。        

         

         

                                       

         

         

         

         

         

         

         

         

   


案例2:蛋白质的组成及结构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食品生物化学        

授课教师/职称        

卞春/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84        

授课对象及人数        

食品科学与工程2020-3/35人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理解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2.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层次及每级结构的研究内容及维持其稳定的作用力;        

3.熟悉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集体精神、团队和奉献精神、大局意识、爱国意识,增进民族自豪感、凝聚力。        

2.培养学生义与利的价值观、正确的诚信观。        

案例教学        

内容        

一、蛋白质的概念        

1、重要性        

2、元素组成        

  元素在蛋白质中的组成百分比约为:        

  碳(50%~55%)、氢(3%~6%)、氧(20%~23%)、氮(15%~18%)        

  生物样品中蛋白质含量=样品含氮量×6.25        

二、蛋白质的共价结构        

1、一级结构概念        

主要研究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中多肽链的数量。        

例子:牛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2、维持一级结构稳定的作用力        

肽键        

思政要素        

切入点        

1)通过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即凯氏定氮法的原理,指出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培养学生面对利益,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诚信观。        

2)通过介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切入在1965年一穷二白的年代,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刻苦的科学钻研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心。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混合式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预习蛋白质化学的相关知识。教师:(1)在学习通上提前发放相关视频和课件;(2)准备本课的知识点,学习通平台上发布测试题。学生:(1)在学习通平台上观看相关视频和课件;(2)完成自学成果的检测(做测试题);(3)小组合作,完成讨论内容,让学生提前熟悉知识点,带着问题进课堂。        

2.新课导入:为什么各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为什么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设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出蛋白质的组成及结构。        

3.教学过程:        

任务一:在课前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小组研讨活动,让小组研讨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通过讨论,将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转变为主动思考。        

任务二:组织学生讨论,由凯氏定氮法的计算原理推断其对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观察学生讨论过程,促进其养成细致的科学探究精神,并进行总结。        

任务三:讲解重要知识点: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介绍胰岛素的功能,从国产胰岛素的普及引入其首次开发合成的历程。        

通过观察同学的讨论及学习状态,让学生总结知识点,并对学生提出问题。配合教师完成知识点的总结。        

4.归纳总结:根据板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由教师引导同学进行总结 跟随教师思路,互动完成总结。清晰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5.随堂测试与作业        

1)利用学习通平台发放测试题练习        

2)布置作业发放测试题及布置课后作业,完成学习通中的测试题,巩固知识点。        

         

二、取得成效        

1.通过三聚氰胺事件的引入,学生们能够扎实的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同时了解不法商家造假的原因,培养学生遵规守法、踏实诚信、认真负责的价值观。        

2.通过胰岛素结构的介绍,使学生们进一步熟悉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的科研精神。        

三、教学反思        

1.反思成功之处        

本堂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及技术。通过研讨,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实例引证,使学生们能够扎实的掌握知识点。        

2.反思不足之处        

本次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良好,但仍有不足之处课堂的讨论的节奏不易把握,占用时间较多,对课程进度有一定的影响,今后需要改善。        

         

         

         

         

         

         

         

         

         

         

         

   


案例3:酶化学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食品生物化学        

授课教师/职称        

孙婷婷/讲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84        

授课对象及人数        

食品科学与工程2020-1、2/61人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理解什么是酶,酶的生物活性特点        

2.掌握酶的专一性机制        

3.熟悉酶的应用及开发。        

思政育人目标:        

1.对酶的认识及利用,如酿酒,做酱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2.酶的专一性学说:诱导契合学说,相互包容、和谐相处。        

案例教学        

内容        

一、酶的概念        

1、酶的概念        

  酶是一类具有高效率、高度专一性、活性可调节的高分子生物催化剂。        

1)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2)核酶        

二、酶的催化特性        

1、高效性        

2、专一性        

二、酶反应机制        

1、酶作用的专一性机制        

1)锁钥学说(lock and Key theory        

2)诱导契合学说(induced–fit hypothesis):        

         

思政要素        

切入点        

1)通过对酶的早期研究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利用酶酿酒,做酱等生产活动,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利用酶的变形和底物的变形实现酶和底物的诱导契合,切入生活和工作中要相互包容、和谐相处。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混合式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预习酶的相关知识。教师:(1)在学习通上提前发放相关视频和课件;(2)准备本课的知识点,学习通平台上发布测试题。学生:(1)在学习通平台上观看相关视频和课件;(2)完成自学成果的检测(做测试题);(3)收集酶的应用相关案例。让学生提前熟悉知识点,带着问题进课堂。        

2.新课导入:人体的代谢为什么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切开的苹果为什么会变色?设问,激发学生思考。        

3.教学过程:        

任务一:在课前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小组研讨活动,各小组汇报课前收集的案例,通过组内及组间讨论,将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转变为主动思考。        

任务二:详细讲解酶的催化特性,阐述酶的诱导契合作用的机理,通过互动,学生配合教师完成知识点的总结。        

4.归纳总结:根据板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由教师引导同学进行总结 跟随教师思路,互动完成总结。清晰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5.随堂测试与作业        

1)利用学习通平台发放测试题练习        

2)布置作业发放测试题及布置课后作业,完成学习通中的测试题,巩固知识点。        

         

二、取得成效        

1.通过课前学生预习,整理相关案例,学生们逐渐掌握整合资料的能力。        

2.通过人们早期生产生活中对酶的利用,进一步强化了我国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华夏历史,增强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感。        

3.通过诱导契合模型的动画演示,不仅使学生们深刻的掌握了诱导契合学说的机理,深入理解了酶的专一性的知识点,同时挖掘出学习生活中相互包容,和谐相处,共同实现发展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反思        

1.反思成功之处        

通过同学们搜集案例,提高了学生们整合资料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动画展示更加形象逼真,较好的吸引了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        

2.反思不足之处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上尚需进一步完善,加强板书辅助教学效果。        

         

         

         

         

         

         

         

         

   


案例4:脂类化学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食品生物化学        

授课教师/职称        

王雪飞/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84        

授课对象及人数        

食品质量与安全2020-3/32人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理解脂类物质的分类,组成,生物学功能;        

2.掌握油脂的结构,脂肪酸的性质;        

3.熟悉磷脂的性质。        

思政育人目标:        

人造奶油、反式脂肪酸: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健体魄。        

案例教学        

内容        

一、脂质的概念        

1、定义   2、特点        

二、脂质的分类        

1、单脂    2、复合脂        

三、脂类的生理功能        

四、油脂的结构        

脂肪酸        

  1)饱和脂肪酸:  2)不饱和脂肪酸:3)卤化作用:4)碘值:        

五、油脂的性质        

1.溶解性        

2.皂化作用        

3.酸败:油脂的自动氧化或微生物造成的。原因:1)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在空气中氧化。2)霉菌或脂酶将油脂水解为低级脂肪酸,脂肪酸再经β-氧化分解。        

         

思政要素        

切入点        

通过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应的卤化作用切入人造奶油的制造原理,其副产物为反式脂肪酸,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健体魄。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翻转课堂。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预习脂类化学的相关知识。教师:(1)在学习通上提前发放相关视频和课件;(2)准备本课的知识点,学习通平台上发布测试题。学生:(1)在学习通平台上观看相关视频和课件;(2)完成自学成果的检测(做测试题);(3)小组合作,完成翻转课堂内容,让学生提前熟悉知识点,带着问题进课堂。        

2.新课导入:日常生活中哪些食品富含脂类物质?摄入过多的脂类物质,对人体有哪些不良影响?设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出蛋白质的组成及结构。        

3.教学过程:        

任务一:课上随机提问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对脂类物质的了解情况,同时,针对课前预习,让同学们对脂类的某些功能性质进行正确的阐述和理解。        

任务二: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准备的小组进行汇报和讲解,同学们有疑问的课堂上提出,小组同学合作,给与合理的解答。        

通过观察同学的翻转课堂的内容及效果,给与恰当的讲解和点评,通过课堂上的翻转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的知识整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表达能力。        

4.归纳总结:根据板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由教师引导同学进行总结 跟随教师思路,互动完成总结。清晰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5.随堂测试与作业        

1)利用学习通平台发放测试题练习        

2)布置作业发放测试题及布置课后作业,完成学习通中的测试题,巩固知识点。        

         

二、取得成效        

1.通过翻转课堂的实施,使学生们的学习方式有了改变、由课桌走到讲台,不仅能够扎实的掌握知识点,同时能够体验备课的过程,有助于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2.通过脂类物质的组成、分类、功能等知识的介绍,纠正了大家对脂类知识的一些误区,更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反思        

翻转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是翻转小组的学习热情提高,其他同学也关注翻转小组的讲解,同时能够发现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也能发现一些明显的不足,给与适当的指导和纠偏,有利于同学们的后续的发展。        

翻转的过程及时间不容易掌控,同时也考验老师的知识储备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案例5:绪论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食品生物化学        

授课教师/职称        

姚磊/副教授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案例学时/总学时        

2/84        

授课对象及人数        

食品质量与安全2020-1、2/65人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案例设计  

本次课程目标:        

1.理解生物化学的产生与发展,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和学习方法。        

2.掌握: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化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学生认识科学之路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3.生物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改变生活。树立学生的专业自豪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勇攀科学高峰,报效祖国。        

案例教学        

内容        

一、生物化学的涵义        

1、涵义        

2、分类:        

二、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1、静态生化        

  研究构成生物体的各种物质的组成(元素、分子)、结构(平面、空间)、性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功能。        

2、动态生化        

  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物质的化学变化,及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规律。        

3、功能生化        

  研究重要生命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环境对代谢的影响。        

三、生物化学与其他生命科学的关系        

思政要素        

切入点        

1)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的成就如:1965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并证明了其与天然胰岛素具有相同的生物活性;1981年又首次合成了具有天然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tRNA;2011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课全球数百万人生命,2015年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切入培养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科学之路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2)介绍生化常用方法时,引入第一个由中国人名命名的科学方法“Folin-WuMethod”的介绍,这里的Wu指的就是吴宪,从最初受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立志造船卫国,到出国留学接受到新科学思想转变为科学报国,跟随Folin教授发明了血糖检验的方法,已被全世界数十亿人次使用。通过一个一个中国科学家故事的讲述,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我国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创新的精神,从真实故事普及思政工作        

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混合式教学。        

三、案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建立学习通,上传课件、试题、资料等课程所需素材。        

2.新课导入:大家了解生物化学吗?食品生物化学又是研究哪些内容呢?        

3.教学过程:        

任务一:首次课程,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习食品生物化学的热情。        

任务二:通过讨论、抢答等课程设计,逐渐融入绪论内容的重点,即:食品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任务三:通过介绍生物化学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做出的卓越贡献,引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观察同学的讨论及学习状态,让学生总结知识点,并对学生提出问题。配合教师完成知识点的总结。        

4.归纳总结:根据板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由教师引导同学进行总结 跟随教师思路,互动完成总结。清晰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5.随堂测试与作业        

1)利用学习通平台发放测试题练习        

2)布置作业发放测试题及布置课后作业,完成学习通中的测试题,巩固知识点。        

         

二、取得成效        

1.通过对生物化学领域科学家们卓越的科学贡献的介绍,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不仅较自然的切入课程思政内容,同时学生们也将食品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较扎实的掌握,激发了学生们学习食品生物化学的热情和信心。        

三、教学反思        

1.反思成功之处        

绪论内容与后续章节的内容不太相同,绪论重点介绍该课程的研究内容以及发展历程,相对来说,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较少,主要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树立学习信心,通过讨论、混合式教学方式,实现了以上两点的目的。        

2.反思不足之处        

由于绪论外延内容较多,导致2学时的内容出现松紧不一的情况,后续改善。        

         

         

         

         

         

         

         

         

         

         

         

   

关闭

上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王淑梅:食品营养学及实验 下一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刘欣:食品化学及实验

快速导航 |  哈尔滨学院  

版权所有:哈尔滨学院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