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甜甜)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按照全省高校教育思想大讨论要求,结合我校2023年工作要点,推动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优势特色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于6月14日至16日下午在党政办公楼404会议室召开了首届哈尔滨学院院长论坛。本次院长论坛设置了“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三个主题。校长、校党委副书记于成学,校党委副书记李娜、副校长孙红镱、纪委书记马弘莉、副校长宋国利、于少鹏、吴旭峰出席会议,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领导老师等参加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姜艳丽主持。
在论坛交流环节,各学院围绕“一高、两有、三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四新”建设为引领,从专业发展现状与成绩、专业交叉融合探索、传统专业创新转型发展、新专业培育及专业建设规划等方面展开汇报研讨,全景式展现了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整体情况、建设成效,为持续加强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更新观念、明确定位、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新工科建设围绕OBE工程认证理念,以工程认证为抓手,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未来产业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主业、新模式和新经济发展态势,确立了新的人才培养定位,如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旨在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肯吃苦、能力强的工程师;信息工程学院以“三三一”办学理念为指导形成“三零六化”培养思想,确立“四位一体”培养方案和“2+1+1”培养模式;艺术与设计学院精准把握人才培养战略定位,推进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点,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技能训练—工作室项目研究—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相结合五位一体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完善教学体系,打破学科与专业壁垒,促进跨界融合。“四新”建设的核心是由学科融合带动现代科技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各学院逐步构建突出基础性、交叉性、高端性、前沿性和实践性的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扎实的复合知识、能把握前沿、经世致用。地理与旅游学院充分融合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资源优势,形成资源互补、相互支撑的以资源调查、空间数据分析及环境信息二次开发为培养方向,以农林资源调查和空间大数据分析为特色的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经济管理学院凸显新文科的时代性,确定了整体新文科建设方向,产生“金融科技与量化”“商务数据分析”两个面向新文科的专业方向;教师教育学院促进专业融合,调整课程内容,增设幼小衔接方向,增加英语国际方向,学前教育增加早教方向模块;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与思政共同课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以共同课资源支撑专业课建设,以专业课内涵提升共同课质量。三是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产教研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各学院科学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及学科发展趋势,注重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通过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育学院聚焦“教会 、勤练、常赛”,探索构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构建“课堂教学+专业实践+阳光体育活动”三位一体的体育教学改革新路径;食品工程学院的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从以“食品分析检测”的专业办学定位,逐渐提升至跟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管理、运行和实验等全方位的新的社会需求的转变;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与哈尔滨交响乐团、哈尔滨芭蕾舞团等通过专业实习、联合演出的方式,创新产教融合、校团合作下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外国语学院研学并重,实施“研究所+专班”模式,在实践中服务地方,收集、整理中俄博览会、冰雪博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语料,形成小型数据库,编写研究报告,承担相应活动的翻译、会务、宣传等工作;文法学院融合各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方式建设“哈尔滨城市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在论坛研讨环节,主管校领导进行了精彩点评。于成学校长对各学院“四新”建设情况及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作出深层次点评的同时对各学院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一是深入研判,优化调整专业布局结构。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要深刻把握“四新”建设理念和内涵,根据国家、省、市经济发展形势深度剖析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趋势、新要求,加快推进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的传统专业改造升级,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进行理工融合、文工、文理渗透,优先发展内生动力强、符合市场需求、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专业。严把新专业设置关,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继续加强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和专业认证工作。二是提升内涵,夯实专业建设之基。1.加快推进优质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要持续加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针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要同步做好校企共建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建设。2.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增强学校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的关键。专业建设需要以人为本,人才培养改革的各项举措,最终主要都要由教师执行。各学院要加强基层教学组织、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和课程组的建设,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发中心做好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工作,要注重分类教学培训。三是持续强化,加大产教协同育人力度。各学院各专业必须要与业界主流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向企业了解人才需求,请企业参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企业建设创新实践平台和实习实训共建共享联合实验室等。四是凝练特色,注重产出高水平的成果。科技处从学科建设角度支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教务处、教发中心出台新举措,鼓励引导广大教师开展新工科、新文科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聚焦特色方向产出高质量的成果。创造教师人人搞科研和教研的浓厚氛围,全力以赴争取硕士授权,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
本次论坛达到了启智润心的作用,为各专业进一步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提出了举措,提炼了精神,鼓舞了士气,更坚定了各专业建设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学校将围绕“一高、两有、三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三三五”发展战略持续发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特色应用型示范高校建设水平。
教务处
2023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