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线上教学工作启动以来,各二级学院教师担当作为、保质创新,克服实际困难,扎实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提高线上教学质量。学校推出“战疫课堂”典型教学案例进行系列报道,从教学内容环节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多样性、教学实施效果及反思等方面进行展示,以供教师参考交流。
同心合力 奋楫笃行
——“融合式”教学在《刑法总论》课程中的运用
(文/王卫、李琳琳)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教学与管理机制面临重大挑战和考验。将疫情危机转化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在“新”与“旧”的更迭中,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质量评价体系等不断创新发展,这些探索将定义未来教育新面貌。
《刑法总论》以犯罪与刑罚为研究对象,作为法学专业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在课程教学中,王卫老师采用融合式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目的、内容、方式和评价的多维度、系统性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现代学习理论,提出运用融合式教学的若干策略,并总结这一教学理念对理论课程教学的启示。

一、教育目的的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其他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思政要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毋庸置疑,课程思政与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的使命高度契合。
在刑法教义学时代,对刑法本身的信仰和其所蕴涵的人性关怀的探寻,是刑法学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因此,刑法学不仅是一门关于判断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以及刑罚裁量的精细的技术性课程,还应探索犯罪与刑罚背后的人性因素。对于学生而言,所给予的引导就不能只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涵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和对社会、对国家的深切关注。

“刑法历史发展”与“四个自信”、“因果关系”与哲学“条件论”
刑法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法治的进步、与新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一路同行,包含着人民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迁过程。可以说,刑法文化与思政教育存在天然的契合性。在刑法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理念与思政元素,能够突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特色和优势,有助于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成为德法兼修人才。
但是,应当厘清的是,课程思政并不是随意说教,专业课也并非等同于思政课,其实质是一种隐性价值理念的传递。以思想价值为导向,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引领学生同向同行,健康成长。教师言传与身教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是课程思政最大的魅力。课程思政并非只是为了教导学生,更是在多元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师生思想共同提升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的融合
(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融合学生培养方案
《刑法总论》课程紧扣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传授学科基本理论和学术前沿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提升法律素养的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锻炼学生的法律适用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分目标
(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融合学生职业规划诉求
本课程知识点繁杂,理论争议较多,是历年法考重点,更是法学专业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疫情下,在紧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坚持以法考、考研为导向不断提升授课难度,及时吸收最新学术思想,与时俱进更新授课内容,助力学生学业生涯的规划。

2022考研经验分享会 、 学习通“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专题”
(三)“内外兼顾”融合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才能不因远程教学而降低教学质量和要求?讲好课程内容才是关键。《刑法总论》课程不仅传授陈述性的知识,更注重实践性或者操作性的经验获得。以刑法学知识点为纲,选取具有权威性、话题感的案例,课本“内”与课堂“外”兼顾,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对枯燥的理论有直观的认识。例如,刑法概说——范冰冰逃税案;罪刑法定原则——白恩培受贿案;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高晓松危险驾驶案;罪刑相适应原则——李昌奎故意杀人案;刑法的空间效力——陈世峰故意杀人案(江歌案)等等。通过案例研讨,阐释概念或者理论,发现规则,使学生在思辨中学会沟通与合作。
三、教学方式的融合
受传统理论课堂单一教学空间的限制,存在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理论教育与专业素质培养相脱节等问题。《刑法总论》课程实施“三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打通理论课教学时空的界限,扩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形成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专业与价值的高度融合。
(一)“直播+点播”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空间的延展
运用在线平台或课程资源,运用“直播+点播”的模式,保障课堂的连续性与即时性。①直播实时授课:身临课堂的体验。腾讯会议直播授课,与教学计划安排同步,保持线下教学节奏,实现教学“主阵地”功能,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在课堂上就相关问题及时交流、互动,方便老师及时洞察学生知识接收情况并随时调整教学进度。②PPT语音录课:利于反复收听。通过录制幻灯片的方式插入讲课语音,学生能够根据该次课内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理解程度自主控制学习进度,有更多自由时间耐心做好学习笔记,扎实学习效果。③中国大学慕课:线上教学的辅助刑法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慕课资源由多个高校教师精心打造制作的在线精华课程,学生可以体会接受不同老师的讲授风格,并利用慕课中单元测验、课后作业等增强学习效果。
(二)任务驱动与讲练循环结合,实现学习空间的延展
《刑法总论》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刑事法学理论素养和实践业务能力。与其他理论课程相比,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即注重实操,要求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法律现象并提供解决方案。教学过程中,把握“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重要节点:①发布课前任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辅以任务点,做监督考察;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精心设计授课计划和步骤,针对课前任务目标达成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③课后及时跟进课堂学习内容,以作业、周考、案例研讨、读书笔记等督导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课前指导与任务发布 、课中教学环节设计 、课后答疑与反馈
授课的过程,也是陪伴与引导的过程,不仅在课堂内,还要延申到课堂外。在线课堂中,学生感觉是一对一的,教师应该多给一些肯定和鼓励,要像家教一样循循善诱,要让学生从语言上感觉到课程进程的起伏和流动,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和讨论。
四、小结
疫情背景下,“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多维度合力保障。作为教师,要有“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科学谋划和制订在线教学实施方案。教育教学的实施以学生为核心,只有在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尤其是数字时代的主动学习者之时,现代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和学习效果才能彰显出来。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外,也要把提升教师、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这样一个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技术派”教师。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行而不辍,履践致远。”教学改革之路,道阻且长,探索过程中经历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打磨,是一路爬坡向上;行则将至,我们将不懈努力,不负使命,“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